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得以丈量一本书在心灵深处留下的痕迹有多深,写读后感的过程,是让作者的思想种子在读者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美好历程,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爸爸和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爸爸和书读后感篇1
六月我在运河边散步时,偶然看见那些怒放的夹竹桃:红的像火,白的像雪……于是,我就想起《城南旧事》中的那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为英子感到难过。爸爸病倒了,不能去参加她的小学毕业典礼,妈妈在她的胸前别上了她爸爸最爱的夹竹桃……当她拿着她的小学毕业证书兴奋地跑回家去时,却发现家中的花儿落了。她从仆人老高口中预感父亲的去世,她前往了医院……花凋、人亡,我以为一切都已结束了,我的心伴随着英子父亲的去世抽动了一下,身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离开了,这是多么悲伤的事啊!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的'心又为之震撼。那种震撼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犹如大海的咆哮一般,我无法感同身受的英子的丧父之痛和痛苦背后的成长与坚强。
于是,我懂得了开始是某件事的结束,又是一种启程。如果说小英子告别小学的伙伴是一种结束,那么新的中学生活将是一个开始;如果说爸爸的生命消逝了意味着结束,那么小英子真正地长大,开始独立面对她人生的下一站旅程,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开始。
是的,开始是结束,更是启程,我明白。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从老家转学到了杭州。头几天,我会很想念班主任陆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课时激情澎湃的样子;想念下课时与同学打打闹闹的情景;想念学校门口小摊上蛋糕的奶香四溢……我整天过着浑浑噩噩,没有同伴的日子。那时,我的心情十分低落,犹如一只脱离大部队的孤雁,无助而彷徨,对老同学的思念愈发的强烈。直到那天,我遇见了吴亦萱。她是当时班里的文娱委员,是我在新学校的第一个朋友。我们一起上学、放学,课间也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我也会经常去她家玩,有时还会在那儿过夜。渐渐地,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对于对方的了解甚至多过对自己的了解。从那以后,我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们也越来越熟络,我也开始了自己在杭州的新生活。
生活中类似的事也一直在上演,或许没有英子丧父这样痛彻心扉,但它依旧伴随着我们成长……
我想人的一生有无数的开始和结束。我们需要适应这个过程,懂得结束亦是开始。伤痛过后,收起行装,勇敢踏上新的征程,度过一个个艰难的转折点,在结束与开始中成长。
爸爸和书读后感篇2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是由许多有趣的故事组成的。它讲述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之间许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人们的节日》这篇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父亲节那天,大头儿子和他的同学们都带着自己的爸爸到游乐场去玩。他们让爸爸们坐小火车、走独木桥、荡秋千,然后把爸爸们领到冰淇淋屋,每个孩子都拿出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自己的爸爸买下一份冰淇淋让爸爸吃。这个场景把一位报社记者感动了,于是报社记者给他们拍了一张合影并说:“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动的父亲节!”结果,这张照片被登在了当天的晚报上。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大头儿子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今年的父亲节到来时,我也要给爸爸过一个温馨而快乐的节日!
爸爸和书读后感篇3
这学期我读了《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杨歌的爸爸,他原来是一米八的大男人,然后他一直都找不到工作,杨哥的妈妈就整天骂杨歌的爸爸,最后变成了拇指小人,但杨哥的`爸爸,并没有为自己变成小人伤心,他后来成发明家。但每次发明都被“猴子”偷走,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惜一切代价来拯救世界。
比如:一次他们发明了“变大药水1号”,为了试一试怎么样?然后就用妈妈刚买来的芦花鸡做试验品,结果无限放大,最后被送到太空。但他们并不放弃研究,又研究出了“变大药水2号”,但最大没有无限变大,是每隔一段时间变大一点儿……读到这里,我被他们父子那种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深深的打动了。不管生活给予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能乘风破浪,最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父子一样有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想了半天也做不出来。那时夜已经很深了,我的眼睛朦胧,便放过了这道题,心想反正明天老师会评讲的,到时候把老师说的抄下来不就得了,神不知鬼不觉,轻松又省事。当时我就为自己聪明沾沾自喜起来,但没想到这样是把自己推进了一个大坑,一个一旦掉进去,就爬不上来的大坑。就这样,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为自己找借口,一次又一次的原谅自己。直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这个平时每门儿都是95分以上的尖子生,竟然平均分不足80分,这都是因为自己的知难而退。如果,我当初想他们父子俩一样坚强,积极地克服困难,我也不会加入到差生的行列。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坚强面对。
爸爸和书读后感篇4
?富爸爸穷爸爸》让我学习到很多,产生的感受也很多。下方是我看完该书后的一部分感悟:
1、钱是一种陷阱。掉进这陷阱的人们在钱的面前总是让感情控制思想,开始是贪婪地获取钱财,最后是恐惧地发现自我被金钱控制住了,挣钱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这部分人是无知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无可奈何地成为了这样的人;避开陷阱的人则让感情跟随思想,不被眼前丰厚却短暂的收入所迷惑,抓住机遇甚至创造机遇,用收入购买让收入不断增加的资产(这就是所谓的'“钱生钱”)。他们不为钱工作,而是让钱为其工作。——这部分人于是成为了少数的富人。
2、自由是需要必须的物质基础的。想要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就得有做这些事情的潜力和条件。想要让父母享清福?想救助别人?想环游世界?甚至只是想要一点点只属于自我的闲暇?这就需要有足够的金钱和时光!于是我们就应选取的不是为了保住一份薪水很少的职业而没命地为老板赚钱,而是一份不来自tt170。需要自我到场就能够正常运作的高盈利事业。(职业带来收入,事业带来资产)理想是完美的,现实却是无比的残酷。在获得自由之前,总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寻找工作时要看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只看能挣到多少。学得越多,最后往往挣得也越多。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可能有苦有泪,钱少人情味也少,但是胜利就意味着不害怕失败,成功的素质是需要磨练的。失败造成的沮丧和恐惧心理往往是导致人们不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4、钱不是真实的资产,资产是投资、是股票、是房地产……而最重要的资产是我们的头脑。
5、支付别人之前先支付自我,然后务必支付别人的压力将会激励你去获得更多。
6、先给予后获取,回报往往是丰厚的。
不一样的人看这本书,相信会有很不一样的感悟,推荐!
爸爸和书读后感篇5
罗伯特·清崎认为,中产阶级之所以在总在债务中挣扎,因为学校只专注于学术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理财技能的培训。
他有两个爸爸,一个拥有博士头衔,临终却债务累累;一个八年级都没读完,却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学历,而在于拥有不同的金钱观。
观念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他的穷爸爸总说:“我可付不起。”,而他的富爸爸常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我可付不起”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模式,人的大脑是一件精密的工具,总能想出办法来。如果只是逃避思考解决途径,怨天尤人逃避问题,那么必然使你离财富越来越远。
第一部分:富人不为钱工作:
小时候,富爸爸告诉他:“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只是推着你转,每一次推,它都是在说:喂,醒一醒,我要让你学点东西。”
“恐惧和贪婪”控制着大多数人的生活,人们恐惧没钱,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他们也贪婪,挣钱越多,支出越多,负债也越多。他们拼命为钱工作,却成了钱的奴隶,然后怨天尤人。
钱能买来短暂的快乐,人们为钱工作,用买买买安抚备受恐惧和贪婪折磨的灵魂。但无论工资有多高,他们都会以更高的开支重复这种循环,也就是陷入了“老鼠赛跑”。
作者认为,避开“老鼠赛跑”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财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财务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并创造财富,那些不是靠财务知识挣来的钱也不会长久。
很多人不明白资产和负债的区别,有些人以为大房子、车子就是资产,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负债。中产阶级喜欢用工资和借款购买房子车子奢侈品,来显得自己有钱,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深陷借款的'陷阱之中。富人们不这么干,他们只用资产产生的现金来购买奢侈品。到底什么才是资产?作者认为,不需要本人到场就可以运作的业务、股票债券和基金、能产生收入的房地产、版税等才是。
财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只要把支出控制在资产项能够产生的现金之下,就已经得到了财富。
第二部分:学会不为钱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麦当劳是卖汉堡的,但其实麦当劳做的是房地产的生意。作者建议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职业和事业。
大多数人为公司老板工作,通过缴税为政府工作,最后为向他们提供住房按揭借款的银行工作,却从不为自己工作。他们关心自己的收入,而富人关心的焦点是资产。
作者认为,只有把额外的收入用来购买可产生收入的资产,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
作者十分强调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穷爸爸认为,工作稳定就是一切,而他的富爸爸则说,不断学习才是一切。作者认为,大部分人需要学习和掌握多项技能(不需要精通,知道一些就够了),这样他们的收入才能获得显著增长。
继续用麦当劳举例,麦当劳做不出全世界最好吃的汉堡包,但他能在做出一般水平汉堡包的前提下,做到最好的销售和配送工作。
最后,对于获得财富作者总结了10个要点:
①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精神的力量
②每天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力量
③慎重地选择朋友——关系的力量
④掌握一种模式,再学习一种新的模式——快速学习的力量
⑤首先支付自己——自律的力量
⑥给你的经纪人以优厚的报酬——好建议的力量
⑦做一个“印第安给予者”——无私的力量
⑧用资产来购买奢侈品——专注的力量
⑨对英雄的崇拜——神话的力量
⑩先予后取——给予的力量
这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对你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