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案模板模板8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Anonyme

教案可以作为教师的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课程,教案的质量对教育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说教案模板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雨说教案模板模板8篇

雨说教案模板篇1

活动名称:英语游戏“where is santa?”

活动班级:中班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游戏活动,学习单词roof, ground, river, cave.

2、初步理解歌曲内容,乐意跟着歌曲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单词卡片;制作雪人、圣诞老人面具;歌曲磁带;游戏锤子。

活动过程:

一、warm up(热身活动)

1、英语歌曲律动:“happy song”

“are you happy today? let’s sing and dance.”

二、words(运用tpr教学法学习新单词)

1、房顶“roof”:“let’s color the roof.”

2、地“ground”:“let’s jump/walk/run on the ground.”

3、小河“river”:“let’s swim in the river.”

4、山洞“cave”:“let’s go through the cave.”

三、games(运用各种英语游戏,复习巩固单词)

1、what’s missing.(谁不见了)

2、hammer game.(锤子游戏)

3、happy squat.(蹲蹲乐)

4、bomb game.(炸弹游戏)

四、let’s sing.(理解歌曲内容,参加歌曲表演)

1、教师讲述中英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2、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表演。

五、game(激发幼儿表演兴趣,巩固歌曲表演)

1、 幼儿扮演santa claus ,表演歌曲。

2、 圣诞老人送礼物给每个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雨说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雨说教案模板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认识各颜色房子的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

2、借助故事情景加以想象,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各种颜色的房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请小熊来做客。

二、ppt课件幼儿初步认识各颜色房子的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

1、幼儿倾听故事,幼儿去发现黑房子后面是哪个小动物?观看图片,幼儿猜想是什么公共设施?(出示照相馆)

2、倾听故事,幼儿通过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绿房子是什么公共设施?(出示邮局图片)

3、倾听故事,幼儿去发现蓝房子后面是哪个小动物?结合海狮的生活环境猜想蓝房子是什么公共设施?(出示游泳馆图片)

4、倾听故事,幼儿去发现红房子后面会是哪个小动物住在里面,教师提示与火有关。(出示消防局的图片)

5、倾听故事,幼儿去发现白房子是什么小动物?结合故事中的情景猜想是什么公共设施。

6、最后倾听故事,观看小熊奶奶的家到底是什么房子。

三、回顾故事,总结各色房子的特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观看ppt课件)

四、游戏:去郊游:

根据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应选择什么公共设施,巩固各种房子的用途及颜色所代表的意义。

五、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幼儿园的房子是什么颜色的吧?

活动结束

雨说教案模板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能根据场景的变化进行想象,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景色。

2、使幼儿懂得做事不粗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3、能简单复述故事。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ppt1

1、这是谁?小松鼠在树上住腻了,想在地面上重新建造一座房子,它会把新房子造在哪儿呢?为什么?请你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讨论。(教师注意语言回应)

2、在大树底下,小松鼠发现了什么?(一块大石头由七块小石头拼成,很硬,也很光滑。)小松鼠看见了会说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嘿!就在这上面造一座房子)

3、房子终于造好了,忙了一天的小松鼠也累了,在新家睡着了。

二、空白ppt2(放风声)

1、听!这是什么声音?是怎样的风?

2、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风啊!小松鼠被吵醒了,推开窗看到什么?(自己是在美丽的上脚下,小风吹奏起了动听的歌声)《出示ppt3》

3、小松鼠的房子昨天还在大树下,今天却来到了美丽的山脚下。真奇怪,这是为什么呢?谁来告诉它?

教师小结:不过,小松鼠觉得住在这里挺好的。

4、小松鼠为什么觉得住在这里好?

5、教师小结:看着雄伟的大山,听听山风吹奏的动听山歌,小松鼠静静地睡着了。

三、空白ppt4,放声音,听。

1、第二天,小松鼠迷迷糊糊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听上去怎样?跟昨天的声音一样吗?

2、小松鼠推开窗户,它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自己又来到了大海边,浪花唱起了欢乐的歌声)出示ppt5

3、小松鼠这下被搞糊涂?它会说些什么呢?

4、小朋友你们觉得小松鼠住在大海边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听着浪花美妙的歌声,看着沙滩上鱼虾儿乱奔乱跳,小松鼠慢慢地睡着了,一觉醒来,是第三天了。

第三天,小松鼠又听到了声音,你们猜会和前几天听到的一样吗?

四、空白ppt6。

1、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地方呢?

2、小松鼠连忙推开窗户,它看到什么?(眼前是一片大草原,马儿在哒哒哒地奔跑)《ppt8》

3、小松鼠会喜欢美丽的大草原吗?为什么?

4、小松鼠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解释一下,一起来学一学。

5、就在它手舞足蹈的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乌龟录音1)

6、是谁呀?(幼儿猜测)是什么原因,小松鼠的房子每天会在不同的地方?

7、再来听听到底是谁?(听乌龟录音2)

8、小松鼠怎么会把房子造在乌龟爷爷身上的呢?

9、那么现在小松鼠会怎么说呢?(幼儿自由讲述)

10、乌龟爷爷会原谅粗心的小松鼠吗?它会怎么说呢?(幼儿自由讲述)

五、完整欣赏故事:

1、这个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完整地来欣赏这个故事。猜猜看,这个故事会取什么有趣的名字呢?

2、第四天,乌龟爷爷会带着小松鼠去哪儿呢?它们又会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呢?

教学反思:

本活动时间把握较好,约半小时左右,目标基本达成,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孩子在看看、说说中,了解了房子会动的原因,理解了故事情节,体会到乌龟的憨厚、小松鼠的诚实有礼貌。动物角色间的对话语言虽较难,但运用头饰学说,有效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让孩子学习了对话语句,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动物间的友情,对动物更感兴趣,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孩子观察更清楚,有利于他们猜测、想象,促进思维发展,激发阅读兴趣。

但在执教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绘本教学应让孩子充分观察、表达,但在执教中,自己过于顾虑时间限制,让孩子想象、表达的空间不够,在前面几幅画的描述中,提问面不够,没有满足大多孩子的表达欲望。在第六幅画的讲述中,乌龟对小松鼠说的话是本故事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引出这段话,我化费了较多时间,虽然重点是突出了,但全面权衡有点得不偿失,对于乌龟这段有一定难度的对话如果由老师抛出,帮助孩子理解或许更好,可以在前面给孩子留有更多思考、想象的空间。另外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考虑不周。没有使用放映状态,图像还不够大,后面的孩子、观摩老师看得还不够清楚,视觉效果不是最好。综述本活动,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从孩子出发,多为孩子考虑,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才能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雨说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初步了解诗歌《浪淘沙》(其七)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2.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2.提问:[出示《浪淘沙》(其七)]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出示任务:[课件出示《浪淘沙》(其七)]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预设:与诗第一、二句内容相关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的内容。(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4.反馈指导。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山崩地裂的声音;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标记出来。(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3.33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教师再进行反馈指导。

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1.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原因。(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出示“资料袋”,学生读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四、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如“潮”与“朝”,“据”与“剧”,“堤”与“提”。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点拨:“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的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再写两个。

[教学板书]

一、天下奇观

二、江面平静(潮来前)

三、两丈多高(潮来时)

山崩地裂的声音

四、两丈来高样子:横贯翻滚(潮去后)

出现白线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文是本册书中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接着,我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式,了解课文大意,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顺应新部编教材的编排,我以课后习题中的古诗《浪淘沙》(其七)为切入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想象说话,落实本课“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顺利完成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教学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在结合“资料袋”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时,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原因。

雨说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

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

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

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

(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

(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雨说教案模板篇7

地位·特征·目标

——高中历史教材培训

第三分册(中国古代史22-28课)

中国古代史地位及目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其成熟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卓越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大发明等科技创新远播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知道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理解其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和突出地位,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

(6课时)

? 单元地位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第22课 元的统一(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观察图表汲取信息分析实例;前后联系分析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 2.通过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六单元 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6课时)

? 单元地位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 单元特征

1.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

内因:一是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2.综合性强(中国古代社会的纵向联系),对比性强(世界发生变化的横向对比)。 由于这一阶段的世界历史模块的学习是在中国古代史模块的后面,因此,在明清历史的教学中,应突出当时的世界背景。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认识,而且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 单元目标

课程内容与要求包括知识内容及相应的学习水平。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水平是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和评价依据。学习水平按三个累积的层次分为知道、理解、运用。

“知道”用a表示,指在文字或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再认、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或辨别真伪、判断是非。

“理解”用“b”表示,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大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况下,能通过思考完成任务,通常表现为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所学的内容,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用“c”表示,指在迁移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及其复杂程度不同,但在难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能运用该知识或与其他所学知识一起,完成一定的新任务。

明朝: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b)

(明初建的特色以及末期衰亡情况)

清初: 康乾盛世(上)(c) 康乾盛世(下)(c)

(突出清初康乾盛世的状况) 明清对外关系: 明清对外贸易(b)

早期的西学东渐(a)

(面对西学东渐,西殖东来的新情况,明清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发生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识——理解明清两朝君主专制至于顶峰的统治特征;理解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知道早期西学东渐的基本概况;了解中外交流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实质影响。

技能——观察图像,比较和分析实例的特点与实质;阅读文献,汲取信息和描绘情景;联系前后,探寻制度的延续性、发展性规律;通过实例,论证观点的正确与否;运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过程与方法

基本懂得观察图像、文献阅读等是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以此获取历史信息和证据价值(清朝的疆域四至、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具体处理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朱元璋、康熙帝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的不同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全面性与特殊性(明清中央集权的特征,早期的西学东渐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在不同场合,以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式(明清海外贸易的实况论证)。

初步掌握或运用史料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表达思考和探究成果的方法(康乾盛世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国力强盛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与世界先进地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后果。

? 课题目标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b)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3.通过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25课 康乾盛世(上)(c)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清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概况;了解清初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四至;理解清初皇权加强的实质;理解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策略,以及清初疆域奠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观察图像讲述事件,梳理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和变化,学会归纳清朝中央集权特征的方法,从而加强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点的认识。

2.通过观察清初疆域四至的地图,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讲述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并认识这一概况所反映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皇权强化的必然趋势,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26课 康乾盛世(下)(c)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清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以及文字狱实行的基本情况,理解清初文化专制主义强化的实质。

2.描绘、整理、归纳史实的能力;阅读、汲取、运用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清初经济发展的概况,学会归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图像,学会根据图像描述情景的方法。 3.通过对清初大型图书的编撰和文字狱的施行,学会从事务的不同方面来论证事务的实质的方法。

4.通过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学会对“康乾盛世”进行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形式的史学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发展和繁盛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力强盛的标志,认同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树是古代“盛世”的标志。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2.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2.通过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3.通过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4.通过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a)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雨说教案模板篇8

设计意图

再过几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很多孩子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还有几天就到新年呀?”,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要领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而数学教育能激发着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从孩子们的问题入手,设计了这个“年妈妈的一家”这个活动,将“年、月、日”人物化并带入到故事中,设计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以礼物的形式出现,以童话般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了12个月、大月、小月、365个日娃娃等场面,使原来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更好地理解“年、月、日”这一抽象概念。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通过游戏,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它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字卡(年、月、日)各一份、自制外型似房子关的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年历、台历和挂历各一份;

2、小字卡(年、月、日)和数字卡片(12、28、30、31、365)铅笔、人手一份;

3、20xx年年历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到朋友家做客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哪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二、以“年妈妈”赠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学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三、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

——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

——大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大?

——小月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小?

——最小的月是几月?为什么二月房子是最小的?

四、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

1、认识日历、台历和挂历。

2、学习查看年历的方法:认识年份、生肖、月份

3、幼儿尝试在年历上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