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的心得最新7篇

时间:2023-01-20 作者:Monody

写心得要把学习到的意图和精神把握准,心得是记录我们内心感想和收获的文字,我们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色,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文章的心得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文章的心得最新7篇

读文章的心得篇1

虽然带班时间不是很长,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畅谈,但是三个多月的实习时间也让自己对教学有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什么科目,我想大部分老师实行的都是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政策。两头指的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后面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老师自然是喜欢的,,想让他们有更大的提高,对他们寄予厚望也是情有可原的。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因为考虑全班的平均分所以对他们也想法设法地帮他们提高,这就是大部分老师的重点时间分配。中等学生成绩比较稳定,没有特别的让人瞩目的成绩,提高的趋势也不是特别的明显,所以自然地老师的注意力就不在他们身上了。

在之前上课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做的,可是一段时间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成绩好的同学确实还是成绩好的,只是在原来的成绩上并没有看到特别大的提高。而成绩差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确实有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因为基础知识确实比较薄弱,虽然有进步,可相对来说不是很明显。

在看班级的成绩统计的时候发现,每次考前十名的每次考后面的其实都是那么几个人,两者加起来也就是班里三分之一的人数,绝大多数同学是班里的中等生。他们性格上都不是积极的,在班级中默默无闻,课堂上举手发言也不是特别显眼。有人认为优秀生才是班级中的领头人,但是我却想,班级中的强大力量应该是由这些中等生组成的。

在后来的几次上课时,我有意地多让那几个中等生回答问题,每节课叫的人不同,几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起来问答过问题并得到我的鼓励和表扬。在改作业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作业比之前有了一些进步,在上课的时候就大力表扬,进步不大的同学就进行鼓励。我单元测验的时候果然结果和我想的一样,优秀生还是那几个,但是前十名就已经有3是三个原来成绩中等的学生。我们都觉得想把优秀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成绩提升到一个空间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中等生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在距离上离优等生更近,只要老师稍加提点和鼓励,他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想向着前面的同学看齐。一旦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望之情,他们的进步就会表现的很明显。

作为老师,说是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但是我一直相信不同的学生老师给予鼓励和重视的方式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特殊性,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就会形成一种受重视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激励着自己进步。加上老师的指导和表扬,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文章的心得篇2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人类文明史伊始,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

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读文章的心得篇3

公司行政部于10月27日,组织了员工参加企业商务礼仪培训课程,并要求会后所有参加培训的员工都叙述本次的培训心得体会,现将本人参加此次礼仪的培训心得感受叙述如下。

本人在此之前从未参与过商务礼仪培训,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规范的礼仪学习课程 ,刚开始知道要学习礼仪培训内心还是有些反感的,总以为这种培训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无太多相关,但是一天课程学习下来后,还是深感体会的,非常感谢郭老师此次的授课培训,也非常敬配郭老师的敬业精神,一天课程下来其实是非常累的,做为学生的我们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着的,而郭老师确是以身作则,精神饱满的状态穿着高根鞋站着讲了一天的课。当然此次培训公司领导也是相当的重视,公司董事长更是亲临培训会场并和学员们一起参与学习和互动,老师通过让学员分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讨论,现场气氛相当和谐活跃,员工积极互动交流。课堂中还通过实践教学,现场教大家学习职场男士着装礼仪、女士着装礼仪、座次礼仪、会议接待等礼仪规范以及日常生活中坐姿、站姿、微笑及待人接物等一系列经常碰到的细节问题。

商务礼仪看似虚无抽象,和咱本身的工作无太大相关,但其实它确渗透在我们工作乃至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中,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会接触一些不同层次、不同修养的人,有客户也有公司同事,他们就是我在商务交往及服务的对象,对照自己在为客户服务中的一言一行,我感觉有很多地方都还有待改进。对待客户,既要坚持公司的原则,维护公司的利益,同时也要从客户的角度着想,灵活的处理问题,与客户及其他同事处理好关系。经过这次礼仪实训,才知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蕴含了如此多的东西,也才知道礼仪一词所涵盖的文化修养。这次学习之后,将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意识及观念,从一言一行,每一个微小细节做起,以乐观积极的形象去迎接工作及生活中的每一天。

读文章的心得篇4

大学时读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隐隐地被这样的农民形象所震惊,我们的一生会有那么多苦难嘛?这样的在绝境中只能默默接受,而又继续活着?

福贵一直接受着死亡——他人的死亡,许三观一直用卖血渡过一次次的绝境——往往是儿子产生的困境。

去年再度《活着》,福贵的一生令我痛哭,活着是那么不易的一件事,那到底上帝给予我们那么多的苦难是为了什么呢?我们不可能如同伟人一般,以极强的生命力去超脱,我们只是福贵,万般无奈地恨着却又平静地接受。

再读许三观,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病了,他是一名农民工,做着这个社会最辛苦的搬砖工作,在这个行业里一呆40多年,他以为他还可以再干20-年,即使现在已经有些吃力。在过去的40年里,他的血汗钱,带大了他的两个女儿,在三线小城市买了房——虽然是二手的的,虽然只有70多平。回忆我的成长,我们家没有如福贵般突然因为钱而难以招架的时刻,当在早期两个女儿都读着书的日子里,我们家一直很贫困,有住过舅舅的房子,有住过20平米的小平房,20-年我从乡下小学到城里花了20-块钱,我读高中时为了读学校外语班花了2万块钱,20-年我们终于买了房,房产证上写的还是我和姐姐的名字......

然后我的父亲倒下了,从医院回来那天,吃着饭他突然哭了,也许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没几年好活,也许是化疗太痛苦,也许是发现人没用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赚不了钱了,这让他难受,他觉得没能给我买辆车而觉得对不起我,我给他钱的时候只是落寞地说让我省点钱。有一次我和老妈去买电动车,他觉得我们买太贵了吵了一架——他生病后脾气很差,后来我也哭着在大街上和他吵,他一个人在外面呆了一会,回家后他说他赚不了钱了,你自己的钱你自己决定,你喜欢你就买好了。

那个时候我就想到了许三观,他的血拯救了这个家庭那么多次,而最后一次,他老了,正如我的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当两个女儿都能赚钱了,他还在想着付出,想着赚钱给我们买车,甚至病了害怕成为累赘。

所以对我来说,许三观是个父亲形象,一个简单的中国农民父亲形象。

读文章的心得篇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的人,最多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提高修养、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老人与海》,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的故事内容就如书名一样,讲述了一位老渔夫与大海的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连续8天没有捕到鱼。起初还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她一道出海,可是过了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外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人不会交到好运。第8天,老人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的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枪鱼。老人和这条鱼周旋了2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血腥的踪迹,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到海港时,枪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筋疲力尽的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人,他认为老人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老人在棚屋中睡着了,梦中他梦见了狮子。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这是圣地亚哥的信念,也是海明威要表达的思想。作者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热情的赞颂了人们面对艰险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习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在我看来,圣地亚哥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斗角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是数不胜数。他们在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致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小说是小说,生活是生活,我们不可能像老人去一个苍茫的大海,不服输地和鲨鱼搏斗,但我们可以在摔倒后,珍藏那枚把我们绊倒的石头,然后带着它,负着伤,继续前行,同时等待天空中的云雾拨开。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认识圣地亚哥呢?是不是想与他一起与枪鱼搏斗呢?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老人与海》吧!

读文章的心得篇6

人们常说,父亲就像一座山,而母爱就像一片海。但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只有温柔慈祥的妈妈,却很少有爸爸,因为爸爸老是出差,很少回家,所以我也很少能和爸爸相处。

“儿子,起床啦!”早上,还赖在床上不肯起来的我,听到的不是温柔和蔼的声音,而是一个粗壮雄厚的声音,竟然是老爸叫我起床,不可思议。不过在我的印象里,好像还有这么一次,想着想着,我又进入了梦乡……

“儿子,起床啦!”我在床上赖了一会儿,便起床了。迷迷糊糊的来到客厅,看到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儿,看着那人,我迷迷糊糊的说:“妈,你长胖了。”只见那人转过身来,等了我一眼,笑着骂道:“臭小子,看清楚了,我是你爸!”我随即吓了一跳,一下惊醒了,我爸穿着围裙,手上拿着锅铲,在做早饭?我惊讶的走到他旁边,问道:“老妈呢,怎么是你来做饭?”他回答说:“我就不能做饭么,你妈今天有事,出去了,很晚才回来呢,正好今天我放假,陪你一天。”我高兴的点点头,眼睛转向锅里的早饭,“哇!”我有吓了一跳,大早上的非要把我吓出心脏病来,我看到锅里有几张黑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鸡蛋饼,我算是领略老爸的厨艺了,“黑暗料理”啊。

吃完早饭,我便打开电视,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节目,不料电视频道被调到了财经频道,里面那个老头在津津有味的分析“盘子”,瞬间打消了我看电视的欲望,于是我想窗外看去,阳关明媚,万里无云,老爸看见了,就说,今天天气这么好,不如我们去骑单车吧。“好主意!”于是我们换上行头,蹬着两辆亮晶晶的山地自行车出了小区,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呼了出来,早晨的空气就是好,我的心情直线上升。这时候,老爸骑到我旁边,跟我说:“儿子,咱们来场比赛如何?”“好啊!”于是,我们停在同一线上,同时说:“3、2、1!”

远处一个锻炼的老头说:“这对父子,年轻无极限啊!”然而,就在一个拐弯处,由于我拐的太急,车轮一打滑,自行车倒了,我摔了下来。老爸急忙跑过来,把我扶起来,我感觉膝盖麻麻的,一看,流血了,老爸看到远处有一个药店,急忙跑过去,不一会,他拿着一瓶医用酒精和创口贴出来了,他急忙给我消毒,又轻轻地帮我贴上创口贴,这时,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幸福,就像母爱一样,但又与母爱不同,这种感觉像我靠着一座大山,这一瞬间,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这就是父爱。

原来,父爱犹如一杯茶,表面看没什么特别的,但细细品尝,就能品出特别的味道

读文章的心得篇7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