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模板7篇

时间:2022-12-30 作者:Anonyme

为了准确表达出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感受,写心得体会就是不错的记录方式,心得体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根据工作的内容,挖掘出自己的观点,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模板7篇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1

他真正体会到35岁的尴尬

你拼不过刚毕业25/26岁的毛头小伙子;论思维活跃性,你也不及他们;你当然比他们要成熟,可这也意味着思维僵化。

35岁之前,你脸皮厚点,你父母,家庭,都还可以算是你的支柱;35岁之后,你脸皮再厚,你的父母家庭,都变成了你的负担;

你当然会比年轻人沉稳很多,可是无论是心态上,还是风险性上,你都不及有年轻人那么折腾,你任何一个动作,一个决策,都牵扯到一大家子的饭碗。

于是,35岁的你,职场上向再往上一步,没有更有说服力的能力体现,也没有足够强大的资源;即使保持不动,后面一堆年轻人想要把你顶下去;你也没法后退,后退了,老婆孩子吃什么?学区房学费夏令营费还要钱呢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2

三大步励志教育已经推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可以发现,一年多以来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确有了变化,有的甚至变化非常的明显,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

正像xx同学的一片成长记录中写得:“本周收获不少,每天都会为了在成功记录表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而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找些有意义的事情做,它激励我的成长”。所以每天的成长记录对于那些想上进的同学来说的确是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结合这四周以来的工作经验,我觉得要想更好的推进励志教育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1、导师对学生的成功记录必须及时检查,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效果,尤其对于那些本来就想偷懒的学生来说,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在成功记录表上写评语的时候,应多写一些实质性的有指导意义的内容,给学生指明方向,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不是简单的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这样学生每天都会很期待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这对学生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2、班主任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周末我班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成长记录给他母亲看,因为他感觉最近他变了很多,进步了很多,本来是想让母亲多鼓励一下自己,结果没想到母亲却说,你给我看这些东西没有用,我最想看到的的是你的考试成绩能有很大大进步。结果学生就很失望,刚刚积累起来的自信一下子被打击了不小。

我觉得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家长不理解这次励志教育的意义,而且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我们有些差别,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与家长及时做好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3、对于那些不太配合的同学我采取了一些不寻常规的做法。比如我班有两个同学,一个叫xx,一个叫xx。这两个同学的特点是都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太懒,经常是上课睡觉,自习课说笑,作业不做,甚至在上学期末两人相约去网吧上通宵,三大步励志教育刚刚开始的时候两人并不太配合,像xx第一周的时候一片成长记录都没写,并不是因为他每天的表现都很差、没有可写的东西,相反,开学以来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我分析,不写的原因一个是因为懒,在一个就是不够自信,认为自己做的很差。所以我在第一个周末的时候,趁学生放学回家的空隙把一周来该生的表现认真的填写上,然后偷偷的观察该生的反应,果不其然,周一的时候该生第一次交上了他的成长记录本,并且写了一句话,觉得愧对老师。

对于xx的教育,我则是让他去认真阅读其他同学的成长记录本,看看别的同学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进步,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要求他给其他同学写上批语,我发现,他写批语的时候非常的认真,写得也很好,接着,我又让他仔细阅读了北大清华成功学子的心路历程,从别人的成功道路上寻找经验足迹,甚至对于很好的文章我要求他能够复述下来,通过一上午的努力,段**同学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他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是在混日子,这样下去没什么好的结果。

关于这本书对于学生的作用,我想借用我们班的张敬迪同学在第二周——本周成绩一栏里所写的内容来表述:这周下来,自我感觉良好吧!昨天刘书记查宿舍和我们聊了一会儿,我发现为这本书,老师真的要花许多功夫,我知道这本书的用处可能很适合我们,也可能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他的负担,但我却不这样想,每天记点进步,每天记点快乐,哪怕一点,日积月累,最后定会发现,“噢,我原来很出色。”这样就会产生动力,让自己更加努力。“成功记录,记录成功,我能行!”应该就是这样吧。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3

在你25岁的时候,就该为35岁做准备

职场作家王嘉在一本书中写到:

尽管没有人愿意承认35岁,愿意迎接中年的到来,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老去。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35岁时,有些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35岁,你大概率体力大不如年轻,不能熬夜拼命,跑得没有那么快,也没有那么生龙活虎;

35岁,你大概率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小毛病开始增加,如果身材保持不好,这时候会微微发胖了;

35岁,你的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你的父母也正是需要你养的时候,家里到处都是各项开支;

35岁,你可能已经在公司的中层管理岗,再往上走一步,都异常艰难。

是的,这是绝大部分人的35岁,是所有人都不可避免会遇到的状况。

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考虑到你35岁大概率会面临的情况,然后提前,积极应对。正如王嘉所说:“在你还是25岁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35岁,就应该为35岁做准备。”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4

五月七日早上七点半左右,城区一中的操场上坐满了师生和家长,八点整唐成老师在雄壮的歌声中登常他那幽默的开场白、风趣的语言立刻激起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在演讲过程中,他首先引导全场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带领所有人完成了一次生命之旅,接着,选择同学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推理、剖析,用激情的话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懂得体会细致入微不求回报的父母之爱,谈到感受奉献人生、无怨无悔的老师之爱。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孝心、有信心的孩子,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益的学生。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演讲报告在"大孝""博爱""有知识""马上行动"的呼声中结束了

通过这次励志报告会,唤醒了同学们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是同学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爱的真谛,懂得了应该拥有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也为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让我再一次感受了感恩的意义。其实,在更多的时候,人是最容易满足的动物,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个眼神都能让人得到满足。我以为;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拥有谦虚之德。生命中爱多于恨,懂得人生需要心存感恩,永远也不忘了说一声"谢谢"天天快乐,身心永保健康。

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就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存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觉得世界更加美好。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让我们在渐渐平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是如此富有,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让感恩之心伴我一生。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5

听完报告会后,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当时在场的所有家长、老师、学生都流泪了,那是因为程教授讲的事情很真实感人,这些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我自己也是感动颇深,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感恩立德,明礼修身

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还会时时提醒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你是一个苦恼的人,你应该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驱除你的苦恼的一剂良方妙药;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的时候就是你的身心得到温暖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的心情渐渐舒畅,渐渐平和;如果你是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逐步释放重负、放松身心;如果你是一个只顾索取的人,你更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变得会适当地给予;如果你是一个快乐的人,你也应学会感恩,这样,你的快乐就会取之不尽......对别人感恩,相应会得到他人对你的感恩,所以你是得到了两份好心情。学会感恩,就是学会了长存感激之情,永存爱心。

二、自强不息,立志成材

困难催生伟大的品格,压力凝聚坚不可摧的精神。作为播撒知识和传承文明的当代青年教师,我们应当秉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务实的行动书写合格的青春答卷。

在生命的历程中,只有不断地努力、奋斗和追求,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领悟人生真谛。愈挫愈勇,逆境成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始终坚信: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心中常树必胜之志,胸中常立豁达之情,永远奋发向上。立足专业,广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过硬素质充实自己,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三、勇担责任,诚信做人

人无信不立,要将诚信做人贯穿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行动起来,让我们做诚信的主人,对自己诚信,对他人诚信,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当然,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唤醒大家的爱心、善良与社会责任感。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感恩、自强、责任”这一美德进行到底!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6

在我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他是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就是我的榜样,他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

简爱的一生悲欢离合;他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他却从不同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他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简爱从小被他的舅妈收养,受尽了他的虐打,而且他舅舅的儿子约翰里德还是一个又胖又大,蛮横无理,猪狗不如的禽兽,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简爱,但他的舅妈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他野蛮的儿子,然而,简爱是一个顽强,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对约翰的恨压倒了他对他的畏惧,不顾一切地跟他对打起来,当然,结果可想而知,简爱收到了他舅妈的惩罚。

但是海伦彭斯,他的观点与简爱是截然不同的,海伦主张凡事能忍就忍,但是他的宽容,忍让以及他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敬佩的,我们无需去评价他的话,至少我们应从中悟出些什么,我很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的,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记住它,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景物,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充满阳光。

我读完以后知道了,脚下的路不会一直平坦,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克服它,战胜它,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2023年励志书心得体会篇7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