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读后感6篇

时间:2025-11-07 作者:Kris

读后感是读者与作品之间对话的痕迹,承载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绪,读后感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书中的角色与情节,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巴金寒夜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巴金寒夜读后感6篇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1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2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树生是一位比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过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对于生活,她依然抱有一丝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个穷困的家庭里,她却过得并不幸福,儿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难。所以她问自己——“这种生活究竟给了我什么呢?我得到什么满足么?”回答是——“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继续问自己——“那么我牺牲了我的理想,换到什么代价呢?”“那么以后呢?以后,还能有什么希望么?”——没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时也是文宣的母亲,她不愿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儿子的爱,文宣越是爱树生,她便越是恨树生。对于树生,她从未真正地把她当做一家人来看待。而那个阴暗而没有温情的家,对于树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牢笼。所以树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在给文宣的信中说:“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种软弱的人!”“我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爱动,我爱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是的家中枯死。”其实树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觉得她这么做并没有错。与其在那个家中饱受煎熬,三个人都难过,倒不如干脆离开,树生本就不是那种肯为家庭放弃自由的女性。

“胜利是他们胜利,不是我们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日日夜夜盼望着战争结束,可是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生活在底层的大众人民却发现他们没有享受到战争胜利带来的任何实惠。树生回来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从前的模样。

我想,倘若文宣和树生不是生活在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时代,他们故事的结局就会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飘渺的生命,看不到远方的人群,未来,谁又能知道究竟是什么模样?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3

如果说《激流三部曲》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国社会状况,人们对此还能够理解,那么我们却可以说,《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偏见。而社会的偏见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亲正是社会偏见的典型人物,如对树生的行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仅破坏了家庭,而且还摧残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后咽气。实际上文宣的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被社会偏见这把软刀子杀害的。

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4

2016年11月8日,立冬。我站在阳台上怀念德州干燥寒冷却因有牵挂而变得难以忘怀的冬天,也许州城的我所惦念的他们而今正在踽踽寒夜中发出伤春悲秋的感叹,亦或似曾树生般胆颤于寒夜的凄冷,期盼着时间来决定一切,给予些微不足道的温暖。身在江南的我,眼睁睁的看着整整四个月的时光在我的手掌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而我的未来薄如蝉翼般在天空划过,没有声音。从那一刻起,我对自己说,即便身处寒夜,也要向孩子般单纯、简单,执着于梦想。

人间三部曲是巴金优秀的系列小说之一,寒夜可谓其中的经典之作。作品诞生不仅是个人的绝唱,也是一个文学繁荣时代骤然停止的标本,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准。作品内容是以抗战胜利前后的xxx“陪都”重庆为背景,以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也揭露了xxx反动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寒夜》的开始是1944年重庆一个寒冷的冬夜。两年后,十里洋场大上海的一个寒夜里,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也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寒风凛冽的夜孤苦伶仃的继续幻想明天。夜太冷,她需要温暖,而我更需要从寒夜中看到他们的悲剧,然后怀着更现实的梦想上路,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提及汪文宣的名字,我总会不自觉的同时想起孔乙己,一样悲剧的性格,同样凄惨的命运。可是巴金笔下的汪文宣的性格似乎更为复杂,被黑暗社会毒害和侵蚀的更为彻底。巴金在后记中说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连做梦也不敢妄想写史诗。诚如一个‘从生活的洞口……’的批评家所说,我不敢面对鲜血淋漓的现实,所以我只写了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汪文宣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怀有远大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理想却逐渐被岁月侵蚀的变换了模样。他有爱心,奉献着爱也拥有着爱。可生活却极度痛苦,在痛苦中他与妻子决裂,在一切的就急于苦难中更加渲染了他的彷徨与苦闷,就这样在悲苦中死去。有时感觉文中的主人公与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迷茫。

2017年5月,大一的我在江南小城浑噩的过着学习生活,可取不知如何变得更好,依稀记得在寒夜的街上,我一个人孤独度过。其实我们不必奢望别人给予自己温暖,自己给自己温暖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有些是不必计较。2017年11月8日,立冬,身处寒夜,温暖却在心间。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要变得强大,比昨天的自己强大,充实的度过美好的时光。

夜太冷,我心赤诚……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5

夕阳渐渐消失在地平线,疏散的光线使得房间也有些昏暗了,每当这个时候,总有无名的失落悲伤让人想涕泪,却也是我思想最丰富、头脑最平静的时候。

没有老妇人凄凉地卖炒米,更没有人卖小孩,有的只是一群花甲之年的老妪抱着自家爱孙在谈今论古。大家不用担心冷、饿。

?灭亡》我们看到了战争环境下人民悲惨的生活,资产阶级的罪恶,革命者崇高的胸怀,伟大的理想。随着一个普通人看待这个社会环境,更加感觉到它的触目惊心。正如书中虽说“正因为人们抛弃了爱,彼此相恨,正是因为爱太少了,憎太多了。”

文中市侩小民的愚昧,冷漠刷新我的世界观。

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它像一面旗帜,凝聚着人心,汇聚所有力量。它是千万革命者无畏牺牲,为人民献身的精神源泉。我由衷地敬畏革命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还有什么比这更加伟大的吗?

在条条没有路灯的街道的阴暗角落,满是病疾者在哀嚎,饥寒交迫的穷人奄奄一息。而资产阶级在欢声笑语,作乐,吃着精美的食物。这都是从人民手里剥削来的。我不敢相信这种事情出现恍若昨日的历史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美丽的童话在心中更加破碎了。

究竟要是怎样的病态,才能把杀头看做一件乐事。

如此荒缪的传统竟根深蒂固地埋在人民心头,这是封建主义的罪恶。深刻意识到,解放思想是一件多么刻不容缓的事情!

以前我只知道革命需要流血和牺牲。那临死的巨大勇气,无数的猜忌和怀疑,需要多么崇高的人格。当杜大心亲眼目睹同伴的牺牲,我感受到了痛苦到麻木,对世界的憎恨,当世界是灰暗的,你若有光明,便是罪恶的。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而他革命的念头也越来越坚定,也许我终于懂得,为什么一群人面对死亡会如此风轻云淡。身边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感受着那些人的痛苦。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他们为之努力,他们为之若狂。

我们何等幸福!没有战争,没有吃人的惨象,没有恐怖到骨子里的冷漠。

我也不是不知道爱的,我也承认爱字。因为我一生尝到憎的味道多而爱的味道少,所以只觉得人间可憎,可怕。我虽没有憎恶。但却是如书中所说。我做事时,要渡上一层悲哀,我总是喜欢屏蔽一切善意,任悲哀侵蚀。

不知何时开始,我的身上已经丧失了年轻人的激情热血。因为过早的权衡利弊、现实的无情压迫、力不从心的身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想逃避。我不想接触人情世故,不愿露出虚假的笑脸去搪塞别人。我也和汪文宣一样,他人咳嗽一声也要暗暗揣摩。

我应当记得,曾经有人为了我的幸福而默默忍受痛苦,去建立幸福,哪怕流血牺牲。

不应该这样多愁善感了,你已经在享受着幸福了,不需要你流血牺牲了。

一股令人沉闷、压抑的文风。人性的恶在苦难面前是如此令人心惊。太平盛世,那种丧尽天良的恶,终算埋藏在世界的阴暗面。人性,人性,也许善与恶的转化只要一瞬间。定义一个人恶的理由千万,而善就那些。做恶事容易,随手不经意间就可能导致恶,也不能否认,更多时候,做善事是需要刻意的,花费心思的。人性的善恶也许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不平衡变得喜怒无常。探究这个好像并没有多大意义,但我觉得,善依然是社会的主旋律,它不是一个人在斗争,法律,道德,秩序……将恶只能寄存于一些极端存在,它无法灭绝,当一切社会规则崩溃,恶会如病毒般在心中滋生。我们无法避免,没有了社会规则,人就要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这个时候,善就是弱点,会被淘汰。也许,如果社会规则都是荒缪无比的,恐怕恶会爆发得更快,如奴隶社会,当我阅读有关历史,我会感到触目惊心。人们心中的防线会被这股主流力量打破,人们的善在无数恶的熏陶下会麻木,但同样不会消失。很庆幸,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主流是善,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看待古社会,就像看到幼时的自己无理取闹做坏事一样。

巴金寒夜读后感篇6

?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小说仅仅通过数人及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便向我们生动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人们的画面。初读《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便弥漫了我的整个身心。此后,这种心情便愈加浓烈,随着故事的结束,沉重的心情也达到了极点。每每阅读一段时间,便需长嘘一口气,否则好像整个人再也承受不了那番沉重。

小说《寒夜》是巴金写于抗战末期的作品,小说以汪文宣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职员。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手法上,不得不说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在我看来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的汪母,她年轻时期便守了寡,仅有的爱全都给了她儿子,她不允许别人分享他,甚至是儿媳。她的爱无微不至却显得自私霸道。她的爱虽让文宣感受到了无比温暖,却也给文宣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文中,汪母是封建的代表,她总以旧社会的思想和礼教来束缚新派的媳妇,总觉得媳妇不懂规矩,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做比较,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未免做法太过偏激。

树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她爱家爱先生爱孩子,却忍受不了母亲对她的约束与轻蔑,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即使百般不舍。她的离去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巴金想要通过她表现追求自由的新思想。

汪文宣是《寒夜》最大成就之一。我相信凡是读过《寒夜》的人,都不能不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曾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忍耐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对自己的意见,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担惊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对妻子也是如此。他带着强烈的念头去找她,可看到妻子同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在家庭婆媳争吵中,他不敢批评谁,也不敢批判是非曲直。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为了生活,他不顾身体健康,拼命工作,病痛自己忍受,从不告诉其他人。

在思想上,巴金写《寒夜》是为“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揭露了这个寒冷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人们渴望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的愿望。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如: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同事老钟。这些悲剧进一步证明,汪家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不过是整个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