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袁隆平》800字推荐7篇

时间:2025-10-18 作者:Monody

在写作文时,结合感官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作文的写作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作文《袁隆平》800字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作文《袁隆平》800字推荐7篇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1

禾下乘凉梦,一生永为“稻粱谋”。袁老,您一路走好。——《题记》

狂风呼啸,雨点稀稀疏疏的滴落在地上,如同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为湛蓝的天际织了一张灰色的大网。遮天蔽日的乌云遮住了光彩夺目的太阳,灰暗的天际,无边的乌云,空旷的大地,一切都灰灰的,暗暗的,静静的!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爷爷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一切看上去那么遥远,却又那么近,一代伟人就这么与世长辞了。

16时许,灵车驶出医院,路边聚集了闻讯而前来送行的市民,司机停车鸣笛,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哀的神情溢于言表,悲恸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爷爷病重时,仍念念不忘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稻子,他心心念念毕生追求的梦,一个只为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为了让中国人都能吃饱一顿饭,袁爷爷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是可敬的,是朴实无华的。

袁爷爷的一生与杂交水稻从未分离,那粒粒饱满,金黄金黄的稻穗仿佛是他的孩子。一辈子为了他们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让世界吃饱饭的功臣,平凡的瑰宝。袁隆平爷爷曾说过,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他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梦想尚未实现,不会停歇的老人却先走了。袁爷爷,梦想尚未实现,您怎能以这样的方式先行一步呢?袁爷爷,您常说自己有着七十多岁的年龄,五十多岁的身体,三十多岁的心态,更有二十多岁的肌肉弹性。这么乐观的您,怎能不辞而别?

迈入耄耋之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您却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可是您似乎感到力不从心了,因而每年都给自己定下目标,时间虽紧,但岁月无情人有情。您的雄心壮志就是老骥伏枥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您牺牲了自己,满足了世界,任岁月变迁,任世事无常,天上的星星中始终有您,历史的长河中,您的身影不会消失。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现在我是多么不相信这句话,多么希望您与与世长辞的消息是个谣言。如风般来的快,去的也快,晶莹的泪花从眼角滑落,眼中又重现出袁老您熟悉的身影,袁老,一路走好!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2

在前一天的时候,我们中国一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爷爷去世了,年仅91岁,他是为了让中国的杂交水稻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整个世界不再饿肚子而牺牲,他看到这条消息,我心里顿时原来种植粮食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啊!那么我下来也要好好的吃饭。

就拿这几天在学校来说吧,因为这几天在学校我们是要进行中午吃饭。然后我就发现许多同学都有剩饭的情况,这些剩的饭他们都将它倒进参与桶里就这样将它遗忘在那里,可是,买中1千克的粮食就非常的困难。在以前的时候。杂交水稻还没有彻底开发来的时候,大街上都有许多要饭的,并且每个人都吃不饱肚子,就算今天这一顿吃饱了,但是明天也就不知道吃什么了,甚至在那个时候还有彷徨,因为吃不饱饭。许多人都去那些富人家里做保姆,好能吃饱饭。

袁隆平爷爷再一次出去时就到了一个地方发现有一些草竟然在水上生长,袁隆平爷爷就收到了这样的启发,于是他就开始刻苦的研究这是为什么,最后他就发现了那些粮食在水上也可以生长,并且这里面积也不大,成功的几率却很大,于是袁隆平就开始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他就将他进行投放研究,他经过了许多次的实验,开发了许多次的杂交水稻试验它发明的杂交水稻,一次比一次强盛,一次,第1次好,从原来的每公斤1千千克,到现在的每公斤将近一吨,让人们脱离吃不饱的现状。

当在袁隆平爷爷去世时的这个消息,让我非常的震撼,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他是为了他的梦想而牺牲的,的两个梦想都是要付出毕生的兄弟他一个梦想是要让人们吃饱饭,另一个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走遍全世界,白龙平也遇到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就要从小坐骑节约粮食。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3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 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4

纵观袁隆平一生,跌宕起伏、波澜不断。仔细品味,袁隆平告诉了我这三个道理。

敢想敢干,挑战权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培养杂交水稻,而谁能想到,他的理想曾遭父母反对,提出理论与当时权威教材理念背道而驰。

在1949年这个不同非凡的年代,19岁的袁隆平也迎来了报考大学的选择时刻。从六岁开始就对粮食充满向往的袁隆平,不顾父母反对,将自己的专业堵在了农业上。这是他在杂交水稻之路上奋斗的开始,他敢想敢干,将自己的青春与农业、国家相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袁隆平发现稻中的希望、创作了“杂交水稻三大体系”、发表了《雄蕊无粉杂交受精》的论文。这篇论文与我们现在看是袁老成功的开始、是强有用的权威理念,但这一想法,却与当时权威背道而驰。将课本上所有的“权威理论”抛之脑后,袁隆平相信实验出真理。他敢想敢干,开始了自己的实验,以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坚决要培养出优秀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告诉了我,敢想敢干,挑战权威。

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从14万株水稻中花两个月找出7株无雄蕊花粉的水稻,哪怕洪水与恶意冲走了六年的艰辛,袁隆平从未放弃对杂交水稻的热爱与追逐。

努力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不断拼搏,用自己(当然还有同事)的力量为理想奔跑、为杂交水稻献出几十年的岁月。坚持不懈,哪怕风雨折弯了水稻,恶意除去了根茎,也要从阴沟深井中再揪出一丝希望,哪怕再赔上三个无休的年头,也要为杂交水稻、为理想坚持不懈的努力。

袁隆平告诉了我,努力奋斗,坚持不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稻子一亩上千,风吹丈高麦浪,哪怕成就已如此之高,但袁老从未放弃继续探索;人老已过工龄,安年不弃水稻,哪怕袁老已到近百高龄,但他在采访中依旧继续在田中实验。看见高长稻麦便是幸福如孩童的笑脸;只要一有想法就会立即实行。袁隆平人老志不衰,无论年龄,只有对水稻的雄心壮志,满腔热爱。

袁隆平告诉了我,老骥伏枥,何况少年。

敢想敢干,挑战权威,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老骥伏枥,何况少年,雄心壮志,百炼成钢。袁隆平告诉了我的,不止水稻,还有人生之道。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5

袁隆平爷爷说过:“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题记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他辛辛苦苦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使我国人民不再挨饿,都能够吃饱饭。小时候,妈妈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好好吃饭,拒绝浪费!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能吃饱饭了,但世界上却还有很多人在挨饿。据资料统计,2017年,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上升至8。21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中每9个人就有1个人在挨饿。当我看到非洲小孩饿得皮包骨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他们那深陷的眼窝、无助的眼神、枯木般的四肢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但地球的另一边,有些人却根本就不懂得珍惜粮食,经常浪费,奢侈无度,白白浪费太多的食物(插评:若将浪费粮食的情景描绘出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要杜绝一切奢靡之风,拒绝浪费。

要做到不浪费粮食,就要“好好吃饭”。比如在吃自助餐时,我们要吃多少拿多少,一次不能拿太多;在餐馆吃饭,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光盘行动。

在我家,我们每个人都很珍惜粮食。如果有吃剩的米饭,我们也不会把它倒掉,而是留到晚上肚子饿时,给它加些水,熬成粥,或者做成蛋炒饭,也很美味。我们在外面吃饭时,如果不小心点太多吃不完,也会打包回家。每当弟弟不想吃饭时,爷爷就会跟我们讲他年轻时缺粮少食、经常吃了这顿没下顿的艰苦生活,教导他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袁隆平爷爷在5月22日因病逝世了,全国人民都伤心不已,人们用各种方式悼念他,有的人给他敬献鲜花,有的人到现场为他送别,有的人为他书写挽联。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好好吃饭,拒绝浪费”、珍惜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隆平爷爷最好的缅怀。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6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14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作文《袁隆平》800字篇7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

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