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推荐7篇

时间:2025-10-16 作者:tddiction

书写读后感是为了将阅读的思考变为可分享的知识,读后感让我们在书籍中找到自我反思的空间,促进个人成长,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林徽因传》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推荐7篇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1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想点亮了四月天;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撒在花前。

念起这首诗,相信人们都会想起林徽因。的确,她的诗情才气伴随着心意流淌出的文字一直被人们记住,并广为称颂。

林徽因,我国20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著名诗人,作家。曾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和文学修养的女性,她那丰富的阅历,坚强的性格,出众的才华和绝世的聪明磨砺汇集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为世人仰叹。

她出生名门,少女时代就随父亲周游列国,阅尽人世繁华;她在北京的太太客厅内优雅地谈笑风生,被众星捧月;她为了所热爱的建筑出外考察,风餐露宿;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与肺病抗争,仍坚持在炮火战争中不弃祖国;她病痛缠身,苍老黯淡,仍旧在灯下缝补衣服,操持家务;她在爱情中理智地选择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一同携手并肩。这样的林徽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一个传奇,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面对山峰万丈,流水千尺,她说,我感觉到世上最强悍的是水,而不是石头。它们在没有路的绝壁上,也会直挺挺地站起来,从这崖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让石破天惊的瞬间成为永恒,让人能够悟到一种精神的落差。林徽因,你可知你就如这水一样,这般勇敢,无畏。

1940年7月,战火来到有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昆明。

当时美国有好几所大学和博物馆聘请她们去美国治疗和工作,被林徽因和梁思成婉言拒绝,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和炮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铁骨铮铮,足以可见。

爱国之心,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缺失。面对日本的购岛闹剧,中国表现了强烈的态度和措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抵制日货,游街示众。如果会有战争,我相信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也会义无反顾地冲上战场。

只因我们有相同的血脉,相同的.信念。和祖国,在一起。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

对于死亡,她表现得非常平静,或者说她早已做好了准备。她来过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没有浪费地努力地活着;她的爱人还在她身边,战争和疾病都没能将他们分开;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未来;她拥有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建筑,艺术,文学,这些给了她无上的快乐和安慰,支撑她熬过一个个病痛的日昼;她收获了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婚烟。什么她都有了,无憾了。一个美丽的终结。

有时会想,一个生命的逝去,究竟代表着什么?你过的平庸淡泊,亦或精彩纷呈,到头来呈现的也不过如此。不同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你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现在我们能够做的,是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去做,才能不让自己所在乎的东西失去。明白该如何去做,让暮年的自己毫无悔意。从中汲取力量,让内心充实,继续坚定前行。

请我们,担负起责任来,不但是活着就算了,更要活得热烈而充实,不要害怕,不要退却。每天每天,将分内的事情做得尽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完美,不要忘记感恩上苍给你一个如此美好的现在,足矣。

我想,林徽因用她的一生,给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2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的人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作为一代才女,他的作品也备受后人青睐。

在《林徽因传》里,林彬通过大量事例,用清丽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才女,诗人,建筑家林徽因那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

林徽因出身高贵,在一个富足而温暖的家庭长大,形成了她温暖,善良,活泼的性格。加之林父十分疼爱她,带她游遍欧洲,使林徽因自小就立下志愿要以建筑作为一生人的追求。甚至到了宾父法尼亚大学修读建筑系遭受挫折,他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宾父法尼亚大学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就和美国女生一样报读美术系,选修建筑课程,每天起早贪黑地绘图,学习。林徽因说过:“我曾跟着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是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凭着林徽因这种坚定的信念,才使中国后来出现了更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林徽因是个坚强,执着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无法阻止她为她的建筑事业献身。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壮烈的殉国,林徽因虽然悲痛万分,仍收拾心情继续编写建筑类著作《中国建筑史》,在编写《中国建筑史》时,林徽因的肺痛已越来越严重,经常大口大口的咯血,而她的丈夫梁思成的身体也垮了下去,脊椎病的复发使梁思成的身体撑不住头的重量,夫妇俩把全部心血付诸于建筑,令人感叹,工作是美丽的,林徽因在工作中获得极大地快慰,倾注在创作中的时候,常到忘我的境界。

追求梦想不正应该像林徽因一样吗?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独到的思想,才会有不同的思想,人若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跟普通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林徽因不是普通的才女,若她没有定下目标,立下一个终生奋斗的梦想,他也无法得到如此大的成功。

梦想不是不切实际的概念,作为年轻人,作为国家的希望,我们更应该立下梦想,为梦疯狂,不要再耗费自己的生命,让大学的四年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3

她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4

?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林徽因传》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林徽因传》读后感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没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

她常想,人世间生活着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来来往往,你认识了他们,甚至你也不讨厌他们,但是,他们在你的生命中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极少数的人,你愿意和他分享你心灵的秘密,你的快乐和忧伤,你的热爱和热情,真正的友人是你可以搁置心灵的地方,是上帝给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们谈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与三个男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别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里,事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的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她曾经说过:“我觉得我的一生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志摩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乐或遗憾,或难过,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她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释放了全部的爱与热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尽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们都记得,她走于一天最清新的时刻。尽管这个春天乍暖还寒,风沙扑面,但人们都记得,她的生命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

初春,乍暖还寒。窗外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传》来看。本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刚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读书过半,作为女性来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给与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是怎样一种豁达的情怀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与爱情,她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成就背后的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其实与她小时候与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分不开的。

从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说女人是一所大学。林徽因的一生让我羡慕又惊叹,不仅有温婉的浪漫爱情还有杰出女性的成就,放下书,细细的回味,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她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纯净而美好,白莲一样的女子。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让这么多杰出的男子仰慕,于是毅然买了《林徽因传》,读后犹如喝了一杯茶,久久回味,立马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喜欢林徽因的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5

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林徽因传读后感。——题记

“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样才华横溢,独立于世间,但我想如她那样,用爱浇灌梦想,用一生追求梦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将站在梦想之路上,洒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静里,活在诗意中,也终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6

长长的路上,我正走向一处绵延的山谷。长长的路上,我正追寻一处绽放的美丽。

――题记

静静地坐在图书馆内那靠窗的位置,慵懒地翻着古朴泛黄的书。明澈的天没有一片白云,空明清新,仿佛坠落在春之漩涡里,为这美好设置了靓丽风景。

指尖轻轻触碰页脚,淡软的阳光随意倾斜的在地上成为那形状不一的光斑,镌刻了那蔷薇里的青春。远处山坡上满树的绿叶与阳光完美的融合,仿佛空气中隐隐有暗流涌动。

那在空气中飘荡而轻盈的香味牵起我的手,来到了那漫延的山坡。

轻轻坐在绿叶铺成的山坡上,望着那满天的绿意覆盖了阳光,映下细碎的泛着绿莹的光束,在时光的罅隙里迎着风跑。长长的睫毛上飘落着片片雪白,点缀了整个世界。

我心惊

原本晴朗的天空刹那被一片雪白所遮掩,纷纷扬扬,如初春的蒲公英带着遥远的梦想飞向远方。我慢慢站起身,想追寻那抹白的源处。我扑向天空,拼尽全力想抓住它的身影。我转身,才发现满山的小树开的都是这种花,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桐花。

第二天我又来到这个山谷。随行的还有一本林徽因的传记。

此时此刻,所有的花苞都应时开放,比昨天还要壮美。澄净的天空仿佛下了一场花瓣雨,如梦如幻。一些花瓣落到了书上,与那林徽因的姣容融合了一起,美轮美奂。我轻轻翻开那本传记,走进了林徽因的一生传奇。

1904年那个绿树浓阴的'六月,那个古老悠长的杭州小巷,她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微熏的气息在枯燥的空气中蠢蠢欲动。这天,林长民的长女(林徽因)呱呱落地。岁月流逝之快,转身她就变成了妙龄少女,远渡重洋学习,冥冥中遇到了她一生中重要的人――徐志摩。在花开的四月,他成了她的初恋。可她是林徽因啊,一个在任何都充满理性的女人,在爱情这等终身大事前还是要再三慎重的。最终,她果断地嫁给梁思成,从未后悔过。她并没有因此与徐志摩绝交,而是成为很好的知己,这是一个大度且重情义的女子。其实俯瞰历史长河,可以发现林徽因这一生被爱慕的人实在太多。她让徐志摩回忆了一生,让梁思成爱了一生,让金岳霖记挂了一生,让天下男人仰慕了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学家,在她眼里,任何一个平凡的建筑都隐藏着一个个建筑师的心,那是对建筑热爱的一颗心啊!仔细读着她的传记,她还是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家。在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最喜欢最后一段:“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其实,林徽因本人就是人间的四月天,那千山万原的春来,那一树一树的花开。信步在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中,我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流恋……

她,如同那桐花,都是流落这人间的精灵。她身上那不输于男儿的热血,比男儿还要刚烈的心,足以使她在艰苦岁月里安然度过。

我又望向天空,再次心惊。

漫山遍野的桐花,如一条万里雪带,漂洋过海,直指苍穹。似乎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邀前来,赴一场人生盛宴。透明如醇蜜的阳光倾泻而下,斑斑点点,映在天地间。在茫茫世间,我仿佛看到了徽因也来了。快乐掩去她眼角的悲伤,她的笑容如同这桐花。

时间飞逝,繁华落尽。难道生命在绽放后只剩下凋零?不,我不信,林徽因这朵桐花将永远开在历史天空,灿烂如阳。

文落如花,人淡如菊,世间女子,唯她独好。

林徽因――我的女神。

《林徽因传》读后感篇7

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这篇传记,读者仿佛跟随林徽因,一同走完她的人生旅程。她的情缘,她的建筑事业,她所经历的离合悲欢,以及一波三折的命运。都说人生如戏,有时候不必过于执着,亦真亦幻的人生,更加美好多彩。只要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穿插一些虚构的景物以及情节,则可以让一本传记,既真实准确,又生动感人。

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就是这个走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让众男子“渴望仰慕爱”,让众女子“羡慕嫉妒恨”。她在雨雾之都伦敦,发生过一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她爱过三个男子,爱得清醒,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地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曾为她写过“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可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学会随遇而安。在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结合之后,两个名门望族的子弟,就浑然忘我的投入到了事业当中,将中国营造学社的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仅仅在1932—1945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和学社的同仁们就深入了山东、山西、湖南、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浙江、四川等地190个偏远地区县,调查古建筑殿堂、房舍共2738处,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著,完成了测绘图稿1898张。林徽因是一个瘦弱的女子,爬梁上柱,她一点不含糊。1936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担任了修缮北京天坛的顾问,他们一同爬上大殿的屋顶,她相信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爬上皇帝屋顶的人,她很自豪的表示自己愿意做这个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