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6篇

时间:2025-04-25 作者:Monody

撰写观后感使我们对影片的情节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写观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6篇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1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炎黄子孙们,你们还会沉默吗?不,你们不会。

影片《南京!南京!》讲述了日军在南京横行霸道,残害中国人民的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日本人的铁蹄践踏着祖国母亲的胸脯,刺刀上沾满了兄弟姐妹的鲜血。此时,中华儿女没有沉默,他们在准备爆发。影片中的妓女小江面对日军的挑衅,她没有退缩,更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与日军对立,视死如归。

泱泱大国,支离破碎。30万祖国儿女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双眼。“不做东亚病夫!”“不做亡国奴!”沉睡的华夏被震醒,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起来反抗,天下无数仁人壮士浴血奋战,振兴中华。

1945年8月15日,中华儿女用顽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和保护家园的坚定信心使日本帝国主义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洗涮了一百年来被挨打的耻辱。如今,中国已是一头雄狮,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令世人瞩目,祖国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今天,我们虽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忘记国耻。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要担起这个重任,要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怕吃苦,报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刻牢记国耻,以此为动力,发奋图强,努力拼搏。现在的我们只有靠知识不断地来充实自己,完美自己。我们需要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吃苦耐劳的精神。长大后,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翻过历史的篇章,让那耻辱的一页页一去不复返。“位卑未敢忘忧国”让我们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信心,扬帆起航,不忘国耻,发奋图强!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2

很久不写观后感了,每次看完电影后,浅浅的回味下,过了许久,再翻出来看看。上周六晚上,一个人,两张电影票,在万达国际影城看了这场电影《南京!南京》。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看这场电影是很压抑的,大量的惨绝人寰的事件。去过大屠杀纪念馆,里面的史实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这些事件是真真正正的发生过。在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往往被译为“nanjingmassacre”或者“rape ofnanjing”,可见一直以来,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向来不如人们对纳粹灭绝种族过程的认识,但是事实上二者完全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而这一举世震惊的悲惨事件所扬起的阴霾也早已变成了中国人经世难愈的宿患,所以《南京!南京!》的出世不单止勇敢地掀伤揭疤,更积极的意义在于它要寻找此一顽症的偏方.

?南京!南京!》的英文片名为“city of life anddeath”,或可译为“生死之城”,但是其时其地的南京安能言生,犹可话死,或者说生同死已经没有区别了;孔子感叹“未知生,焉知死”,李敖改言“既知生,也知死”,而在那时的南京,却是“难知生,惟知死”了!

在开场前,影厅里还不是很安静,后来,就听到了阵阵的啜泣声。影片的主要脉络按照时间顺序以拉贝日记的只言片语作为牵引而缓缓推进,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大举入城开始,南京也从六朝古都变成了惨不忍睹的人间炼狱。无可置疑,影片最为震撼人心的部分就是日军攻入南京城之后如何对城中的中国人,尤其是对日本军队丝毫不能构成威胁的,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的大肆虐杀的描述。从活埋到刺毙,从枪击到焚杀,短短几分钟的镜头竟然突显重逾千斤的份量,每一次镜头的转换都似听得见铮铮作响之声,银幕上的大广角镜头内数万名无辜的中国百姓在日军疯狂的机枪扫射之下如骨牌一般层层倒地,尽管胶片是黑白的,但在观者眼中却是一片血红之色。这一段对日军残酷屠杀中国人的集中描写时间虽然不长,但效果非凡,短短的数分钟时间同受难中国人的数万之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实际上日军屠城的时间却从城破之日一直持续了数月之久(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营长郭岐在南京一役中死里逃生,后著有《陷都血泪史》,他写道:“有人说兽兵刚进来头三天总是放枪奸淫烧杀的……结果过了一个礼拜不见停止,过了三个月仍不见停止!”此为一证。),由此不难想见,在这样长的时间里,炼狱中的中国人所遭受到的灾难和折磨是如何的悲惨和惨烈。这细微的一对比不动声色,却于无声处见惊雷,我认为实在是高明的手段。而此后影片对日军的暴行则参差于片中几位主要角色的视角之中,再无之前这般集中的描述了,譬如日军如何闯入德国拉贝先生所建的难民营中大肆捕杀伤兵,如何肆无忌惮地闯入难民营胁俘甚或虏捕成百上千的中国妇女作为慰安妇进行淫乐甚至奸杀,如何残暴无情地将稚童掷楼而亡等等,实际上此种暴行虽然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仅此一毛,也足以让观众血脉贲张,以小窥大了。此处稍显不足的却是导演没有调整好叙述的节奏和密度,影片中的其他情节(例如日兵角川与慰安妇百合子的一段插曲等)或多或少地稀释了此后参差描述的日军的兽行恶迹,虽然其他的情节亦是从另外的角度或特殊的视角来展现南京炼狱的残酷及日军冷血无情的暴行,但仅从观感而言,这似乎对日本鬼子有些手下留情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陆川会被说成美化侵略了吧。­

影片除了直接对日军屠城虐生进行描写之外,还通过几位当事人角色的视角对战争和施暴者进行了控诉。在导演的镜头之下,拉贝的秘书唐天祥(范伟饰演),教会学校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饰演),国军军官陆剑雄(刘烨饰演),日兵角川(中泉英雄饰演)等都是这样的角色。其中争议较大的是影片中对角川这个角色的表现。角川作为日军在华施暴政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他的视角其实更具说服力,但影片将其塑造成为面对杀戮兽行心生悔怵的形象则未免有失偏颇了。角川作为其时南京城中恣意横行的“兽兵”中的一员,他亲眼见到血溅遍地,尸横遍野的凶像,亲眼见到挚友生离,亲眷死别的惨景,从镜头中不止一次展现的角川惶恐惊愕的双眼可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第一次;影片还特别插入了他对日营中的慰安妇百合子的一段感情,百合子作为日本女性,随军出征而为日兵的性工具,最后不仅在喜欢她的角川面前被其他日本士兵蹂躏凌辱,最后更惨死于前线。影片在角川的经历中加入百合子的故事,无疑是为了从日本人民的角度对日本的侵略暴行进行控诉和指责,其中百合子面对角川送来的所谓“新年礼物”(糖果、清酒等食品)情不自胜的狂喜,在受到角川的探视时身如软絮,力不支体的虚弱而至最后死在慰安前线,这些都可以反证日本军国兽行暴施的残酷无情。影片描写角川对中国难民的同情也正是出于此意,角川最后不仅为了使姜淑云免遭众兽欺凌而击毙姜女,更在解押小豆子二人途中将其放脱,影片把这个“鹤立鸡群”的日兵同其他暴行虐施的兽兵作为对比反示日军的残暴无耻,冷血无情,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人性在扭曲和压抑的情境中的变形和不变。

影片在结束的时候,春天来了,小豆子吹着蒲公英,蒲公英漫天飞舞。也许导演的意思是,因为蒲公英的种子飞散,落地之后会新生,这是新的希望。当电影打出“小豆子还活着”,感觉很温暖。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应该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和平。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3

1937,那个火热的年代,中国正遭受着最惨烈的蹂躏,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无一不让人感觉到惨烈和痛心。其中尤为甚知的是南京大屠杀!整整一座城市的人,整整30万人之多,就那样在短短的三天内被日本军队屠杀,其手段之残忍心灵之冷酷令人无法接受。

?南京!南京!》就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大型史实纪录电影,看了这部电影,我感慨颇多。在观看影片的全过程中,那种对生命的无力感和痛苦感一直紧绕在我身旁,挥之不去。

看过了《南京!南京!》,让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悲痛和震撼。浓烈的销烟中,日本士兵披甲端枪、手持刺刀踏过残垣断壁的中山门;断肢残臂和赤裸的尸体铺满了街道城区;令人不寒而栗的人头首级堆积起小山,布满路边河岸;机枪扫射、挖坑活埋、刺刀刺杀、浇油火烧,无不用尽惨无人道之其极……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不到一滴鲜血,然而却能让人感受到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状。电影中每一个生命都是脆弱的,无论他富贵贫穷、高低贵贱,随时都会像烟花般消散,我无法想象在这种人间地狱下,人们是怎么样生活的,更确切的说是如何生存的。而这些也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概括,更为悲哀的是,电影之于现实或许还要含蓄几十倍,只有经历过这场劫难的同胞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苦楚。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来自无数革命先烈的不屈奋战,来自无数中华同胞的鲜红躯体,来自无数铮铮铁骨的坚毅脊梁,是他们用誓言、鲜血和生命讴歌了峥嵘岁月的苦痛罹难,谱写了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铸就了民族崛起的盛世辉煌。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牢牢记住,尽管有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回首自己历史时都没了勇气,那就太可悲了。我们不仅不能忘,还要将那段历史带给我们的沉重转化成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逐步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让祖国真正强大起来,才有能力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勿忘国耻,《南京!南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震撼和感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明白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懂得感恩与回报,尽自己所能来回报父母和社会,才对得起国家对我们的培养,对得起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4

7月21日,我在泪流满面、无比沉痛的情形下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励志我从小就要爱国的爱国影片。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深深地理解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首先是预告片,其中没有语言,只是几篇记述1939年南京大屠杀血腥的恐怖场面的文章,可仅仅只有这几篇文章就足可以让我们震惊,足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国家和人民曾经承受的苦难……

正式进入电影情节里了,这部电影是黑白影片,为此更能体会到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贫穷和落后,观看后更能激励我们要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影片开始是几架日本飞机从我国当时的首都(南京)上空投下千枚炸弹,顿时南京城里尘土飞扬、老百姓们进入极度恐慌状态,危险信号提升至39级。不到一个小时,南京城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时候,日本军队与中国八路军的战斗开始了,可是日本军队几乎把来中国战斗的所有军人都投入了这次战争,而中国八路军只有几百人参加这次战斗,所以寡不敌众,未能成功保住南京城。

日本军队因为这次战役胜利了,所以更加无视中国的人民的生命,他们把南京城的人民分在几十个地方进行大屠杀,每个方正约上千人,那血腥、残忍的场面看后令人发指。首先枪杀第一个方正的人后,其它方正的中国人异口同声的说:“中国不会亡”这五个字。可恶的日本人再不断屠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民倒下了,但是“中国不会亡”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响彻了天宇,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气势震憾了日本人,他们决定放走剩下的还没有枪杀的中国人。我深深地知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就是中国人的精髓,我们中国人民是打不垮、杀不怕的民族,我们要让日本、乃至全球都知道通过这次战役,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固若金汤,我们在思想上已经战胜日本人啦。

看了这部影片,我还有一个深深的感触,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身边发生多么大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冷静、理智,都要以理服人,靠智慧取胜,我深深地体会到毅力可以战胜一切。

通过这部影片,我深深地知道:爱国可以这么简单,爱国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爱国是从点滴做起,是从我做起的。我懂得那句歌词的深刻含义“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我是一名小学生,我知道:只有品学兼优,奋发图强,才能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效力,我的爱国意愿才会实现。我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5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内心里,每一件事都在受着良心的拷问。在南京,那里的人,每一件事都要受到上百次的拷问:我的人性呢?

生死之间的人性

一群人被聚集在了一起,有平民,有军人,有大人,有小孩。谁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大人捂住孩子的眼睛,大家在一起,让人感觉到的不是哀伤,而是壮烈。每个人的口中都是一句话:中国不会亡,中国人民万岁!毫无虚假,只是内心的真实,在这里,弥漫的不是将死的气息,而是人性,人性的光辉总在闪耀。

角川的人性

一边是为国家“出力”,一边是一条条无辜的人命,他该怎样作出抉择?一边是军人的使命,一边是良心的拷问,他该怎样作出抉择?这叫人如何做出抉择?自己的人性被夺去,还 有自己的爱情也已经死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存在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杀人,除了杀人就是杀人。谁都相信心怀善意的人是真实的,是符合人性的,可他是违背现实的!那还 有什么好讲的,只有自杀了。在那么久的挣扎后,这是唯一的出路了,当影片末尾那一声枪响时,不得不让人再思考一下:人性到底有没有随着这一声枪响而消失?

陆川的人性

毫无疑问的,这不是一部充斥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的影片。黑白的画面,黑白的人性,黑白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缓慢,缓慢的想让你仔细的体会一下那些痛苦。毫无疑问,这只是一个人性的“南京”。导演刻意的安排了日军进城的那场舞蹈。这样的一场舞蹈,不只是在纪念已亡的日军,对于同样的国人,那些鼓声,每一声都是在唤回人性,在召唤良心,在拷问你的人性!

南京,注定是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城市,从1937年的那场屠杀开始,同样不能忘记的还 有那座城市对人性的拷问!

观看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篇6

今晚去看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沦陷后难民区的惊心动魄的。

影片开头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战,接下来是对战俘的屠杀,忍不住让人以为,日军屠杀的不是手无寸铁的战俘,而是负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国际人士就难民区与日军的反复交涉,以及日军对难民区的步步紧逼,以奸淫妇女为主,大胆的镜头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场景,如日军士兵的嬉戏,慰安所里的床戏和与日本慰安妇的爱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腾致死的中国妇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军士兵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战俘,留下一句“有时候活着比死更艰难”并自杀,影片在两个获生的战俘长长的笑声中结束。用短暂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长久的压抑衬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鲜明反比,辅以节奏的张弛交替,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内容上,我并不觉得《南京!南京!》有什么过人之处。影片中横贯始终的只有日军的角川一人,或许试图借其心理变迁反映故事的变化,但我们看到的角川却是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杀仅仅是因为这颗善良的心无法容纳杀戮,而并没有一个心理的积累和转变过程,他的历程无法承载叙述所有故事情节的需要;何况,用一个日本人来记录这场暴行,本身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过客,获生的两个战俘,虽也藏在难民区,但中间并未遭受劫难(因为劫难全是针对女人,几乎),他们也无法承载这个生死的转折。影片只是用一连串的跳跃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而没有用心去描述他们在生死之间的心态及心理变迁;而且,因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观上也无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来或者死去的人,也没有故事前缀,于是他们的生或死也很随意,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一言蔽之,影片应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却游移了概念。由此,我们不能说《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诗。它只是一部商业影片,轰动的场景、堆砌的故事、另类的视角,均只是为商业而商业。与其说“谨以此片纪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不如说“谨以此片让一亿观众因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而掏腰包”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