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作文更具吸引力,细致入微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写作文的目的在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传达思想和情感,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1
?论语》是柔和的缓缓徐凤,吹去心窗上的几抹杂尘;是清凉呤叮的泉水,浸润了心中的一方净土。手捧此书,闲暇之至,茗一口清茶,闭目,忘乎所以然,心醉言语间。
读《论语》,遇孔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仿佛看见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势磅礴,惊涛拍岸。在逝者如斯中,知晓时间流逝之快,藏匿在花开花若,云卷云舒之中。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它教会了我们把握时间,“握永恒于一瞬”,再不感叹: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读《论语》,见孔子悉教弟子:“孝子之侍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领悟孝的做法,侍奉父母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敬意,赡养父母要表现出自己的乐意,父母生病了要体现出自己的忧虑。孝的意义也在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它教会我们如何尽得孝道,切勿等到自己黑发白霜染时,宛然叹曰:子欲孝而亲不待。
读《论语》,步游于孔子言中的三尺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窘迫的困境中,依旧驰骋着超脱的魂灵,不被此束缚的超然。仿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细细领悟言语间的一汪静水的清宁,游览三尺陋巷,旷视怡神,它教予了我们一番举手投足间的气定神闲。已至此,叹乎!
?论语》中的字言字词,像是天空中的璀璨群星,繁华了中华文化的银河。它的句句道理,交叠化作清风怡然人心。于是乎!心静如止水,思明似清潭。手捧一书《论语》,逍遥漫游。犹如玉月当空,撑一支长蒿,行一叶扁舟,溯流在碧波荡漾,“清流见底,沉鳞竞跃”的菏泽中。又好似夕阳当下,屹立于“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江岸,看赏“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似在“乡野萍踪、流芳溢翠”之境中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读《论语》,在我的生命中化作一轮太阳,给予我的,将是生命力无尽的灿烂!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2
我喜爱“吃”书,我觉得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品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吸取到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到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实在幸福。
初读《论语》,是在六岁,那时觉得《论语》既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份精神大餐,我只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赏《论语》中,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规范我的言行和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初三,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老实、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比任何一种学习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绿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读《论语》至今10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侍坐》: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有悖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根本,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所追求的。
10年吃《论语》,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已吃透《论语》,但我从中也吃出了很多知识、启迪,吃出心灵的建树……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一点一滴地通透其灵魂,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3
?论语》与我,不知不觉已走过一个春秋。虽短,但已如忘年之交,难割难舍。
初识
初识《论语》,还是在升入初中老师要求背诵时。那时的我本以为《论语》肯定十分生涩难懂,未曾想开始接触,竟发现不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句。例如“温故而知新”“君子坦荡荡”等。不仅如此,我惊喜地发现论语简单的话语中透出深刻的道理,令人如同饮了一杯醇厚的美酒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相熟
徜徉在《论语》的海洋里。其中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深受启发。通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我明白了有时善于言语,总是笑脸迎人的人未必是“怀仁”的君子,而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通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懂得了一个人如果既精于文学又实于内里,那么就可以成为君子。要是只精于文学便会华而不实,要是只实于内里便会显得庸俗。而通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体悟到只有抛去多余的欲望,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快乐。
知心
与《论语》相知相熟的过程中,它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慢慢改掉了做事任性,不顾及他人的坏毛病,朋友也越来越多。在这之前,我的朋友可谓是少之又少,掰着指头都数的清。与同学也搞不好关系,经常发生矛盾。论语的到来,使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教给我人际交往的方法,带给我无穷的力量与自信。
倾情
与《论语》相伴久了,我仿佛能透过它看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中,一个安贫乐道的孔子展现出来;在“温故而知新”中,一个热爱学习,学而不厌的孔子展现出来;在“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中,一个与人为善的孔子展现出来。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沉浮,孔子的品质依旧寄寓在《论语》这部传奇巨著中,代代相传。
从《论语》诞生的一刻,它便注定影响世世代代的华夏人民,教会他们“做人”、“做事”,教会他们高尚的家国情怀。直至今日,古老的《论语》依旧带给我乃至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关于人生的启迪。在我心中,《论语》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永远无法割舍,无法离开。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4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6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他的学生们:“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如果有人对你们有知遇之恩,你们将怎么做来报答他们。
子路性急,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是何等宏大的目标!现今的老师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如此知恩图报,理想远大,一定会对其赞赏有加。孔子则不然,“夫子哂之”。孔子用一笑表达了他对子路的不满。在后文孔子对曾皙讲明了他笑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嫌子路在回答问题时不够谦让,不符合“礼”的要求。可是,在心中有了答案之后,为什么就不能慷慨陈词说出一番豪言壮语呢?
以我——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子这种对“礼”的要求可以说太僵化了。由于孔子的“笑”,接下来,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言辞都变得异常谦逊。公西华明明很有才华,却只谈自己要当一个穿着礼服的小相。孔子也知道公西华很有才华,为什么非要引导公西华说出使自己大材小用的话呢?如果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符合“礼”的要求,那么“礼”此时便不是一样好东西了。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拥有豪情壮志总是值得鼓励的,但孔子没有,他只看到子路没有遵守“礼”。孔子对“礼”僵化固执的追求,大大削弱了谈话的主题。
就我而言,我还是喜爱一节大家争论得很激烈的课,这样思想才能产生激烈碰撞,涌现出更多灵感的火花。孔子如此强调谦虚,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他学生的思想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重点在“争”字,许多学说在竞争中发展完善。要想使自己的学说被君主采纳,成为“显学”,怎能不与其他学派的学者据理力争?而这似乎又不够谦让,不合乎“礼”。但是孔子不也一直在坚定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不能一味谦让。比如在应聘过程中,我们若有好的想法或策划,一定要敢于展示出来。倘若像孔子和其学生那样刻板地“依礼而行”,你就会把机会白白地让给别人。
不知道我对《论语》的理解是否到位,但这只是我的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我不否认孔子是“万世师表”,是“圣人”,但至少在我这个“今人”看来,这次“侍坐”中,孔子的言辞与表现着实有不妥之处。
论语中关于信的作文篇7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