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学习效果,清晰的教案设计使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传达知识点,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华文化兴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文化兴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析(1)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2)明确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3)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和史学典籍,运用事例
(4)说明并理解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逻辑导入:明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秦 → 汉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讲述利用课本事例及说明,辉煌历程,并加以明确各自的地位。利用课件,学生填图表,并辅之以相关的练习。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源远流长 利用例题加以解释
(2)中华文化的见证:
①文字:
明确文字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文字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
作用 使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
学生利用相关联接的内容,加以明确
意义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 史书典籍 :
利用课件,加以明确一些经典的史书典籍,让学生了解。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利用材料,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即:导出下一个问题,并利用材料让学生讨论说明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含义及意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 、 兼容并蓄 。
①含义
和谐相处,吸收和借鉴
②意义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明确基本的历程即:
(1)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原因 了解
(2)再创辉煌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
(3)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课堂小结]
明确本课主要问题 及相应的`重难点。
学生撰写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起草。
[课堂练习]
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中华文化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相关多媒体、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有编钟音乐的幻灯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
2.同学们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文字的演变:
(老师讲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她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提问一)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强调)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
(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
(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再看导入框中的灰陶尊,以及内容)
(幻灯片,甲骨文)
(提问二)请同学们注意它的书写材料,笔画结构,以及从中你能会意到什么?
1.书写材料是龟骨和兽骨,所以这种文字叫甲骨文。
2.它的笔画结构已经具备了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即: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转注。
?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提问三)这些龟甲和和兽骨上都写的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p42自由阅读卡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提问四)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提问五)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呢?
(请一位同学将王懿荣的故事)
(小结):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十年写育,衍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已具备了传统的所谓“六书”,它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五千余字,考释过的约两千字。
还有三千多个甲骨文单字,我们现今仍无法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因此,商朝的历史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释,而要真正破译它,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就让辉煌灿烂的商周文化有朝一日在我们手中重见光明。
(幻灯片,猜一猜甲骨文)
(提问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一:说明了我国文字的时间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答案二:说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继承它们,我们应该为有辉煌的文明而自豪。
答案三:甲骨文的出现,可以把文字记载的书籍上的内容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来证明文献资料的真伪。……
[教师总结]
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仔细观察下面文字,是不是我们刚才见到的甲骨文?比较与甲骨文有了哪些变化(幻灯片,演示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铭文”“钟鼎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远,故字形相近似。金文盛行于西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其中,毛公鼎内有铭文近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西周后期,金文字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来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和简化、符号化了;若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点是周初金文也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这一点,从甲骨文的“马”字和金文中的“马”字中一比较,也可看得出来。
在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这里用的是狭义的说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后至春秋战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大篆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
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到现在为止,“文字的演变”一目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用板书明确一下这个演变过程。
[板书]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
(过渡):商人在占卜的时候,卜问吉凶都是向谁寻求答案呢?(天)。
小结:所以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对无边的天际,浩瀚的星空顶礼膜拜,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变化的规律。
二、天文和医学的成就:
中华文化兴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衰微的过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能力目标:
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教法简介
情景教学法、历史对比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步骤:课前准备→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小结板书→拓展提升
(一)课前准备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课前做一定的准备)1、把学生分为五个合作探究小组,通过网络、初高中历史课本,书籍、杂志、光盘等学习资源找到:其他古代文明中断、湮灭的史实特别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走过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的史实。
2、我国近期科技创新成就的事例
3、预习教材内容
(二)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表演,并配以【导语】。提出设问:北京2008年奥运会不仅仅是一次世界的体育盛会,而且也是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的盛会。那么我们作为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是通过情景导入课题,激发探究兴趣。同时把学生的思绪带进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中,使迅速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三)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
?多媒体展示】四组文明发祥地的图片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感想。
设计目的: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归纳观点,得出结论,并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并引出第一个教学内容:只有中华文化走过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活动与探究】根据学生课前准备,分组完成表格: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影响与作用。
设计目的: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认学生通过填表从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中来领悟这一特征,同时培养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部分
?多媒体展示】汉字演变过程的资料。
?探究问题】汉字演变过程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汉字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体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并引出第二个教学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见证之一汉字
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意义: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多媒体展示】梁启超: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黑格尔: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比一比】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你能一口气说出多少本史书名称
?探究问题】从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我们能发现我国史书典籍有什么特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
──见证之二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兴教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
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3、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过程
[教学预习准备]:
第一、教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获得视频资源、图片资源以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资料,制作教学演示文稿。
第二、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确定小组研究的内容,使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①收集四大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资料。②收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教学过程]: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复习之前两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到第三单元的内容,回顾开学初的笔记,明确本课学习的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源远流长。
展示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明确重难点。
拆解源远流长的含义,并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深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镜头一: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出现城市与最早的文字,率先跨入了文明时代。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古文明烟消云散。
镜头二: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凯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古埃及文明面目全非。
镜头三: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佛教的诞生地,古印度人民还发明了0-9的记数符号,后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其中的代表。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突然失落被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列表比较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图片搭配轻音乐,历数古代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感受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结合中华世纪坛的图片和“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摘自《中华世纪坛序》
提出疑问: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哪些历史见证?
引入第二目的内容: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书典籍
汉字: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投放图片)
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应用举例: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是(c)。
a.甲骨文b.汉字的发明
c.文字的发明d.火的发明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交流分享: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中华文化兴教案篇5
?教学设计】
学校:实验高中学科:政治编写人:孙宝民审稿人:徐朝才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题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四、学情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集体备课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扫证吗
探究提示:20xx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我人飞船成功发射。在环绕球14圈后,于16日6时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成人航天术的国家。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国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都是由我国创造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得以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辉煌历程
2、薪尽火传、一脉相承
文字
史书典籍
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图示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教师通过诱导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导学案】
学校实验高中学科政治编写人孙宝民审稿人徐朝才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二、预习内容
1、古代辉煌的历程
(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和“ ”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3)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人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
(5)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面临西方的冲击。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其特征的见证,和是很有说服力。
(2)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人文明时代。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性,即和。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随着中国的日渐没落和西方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在的领导和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篇章。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