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3-17 作者:Mute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读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和感受的方式,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6篇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篇1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

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以核心素养为指挥棒,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篇2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篇3

阅读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认真。其中认真关乎做事的态度,现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强调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待万事万物,对待所有的工作。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要认真工作,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认真与学生进行每一次心灵的沟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学生们都已经离开,还有老师伏案疾书,为明天的课潦草做准备,被老师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办公室中,时常看到同学科教师,为了一道题的出题意图而讨论的热火朝天;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几个搭班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找办法解决;曾经沈婷老师为了出一份自己满意的试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电脑前,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敲打出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期末要开家长会了,为了给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牛主任从手机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自己学习剪辑软件,制作出令我们都羡慕的视频!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不断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

从学生的角度讲,就要认真学习,正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而对于数学学科,更要认真的写字,工整整洁的字体不但能赢的老师的喜爱,更能够增强自我的信心。可是,学生长期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个别学生的书写很是潦草!针对这种情况,班老师让写字不工整的学生去她的办公室,握着学生的手一笔一划的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严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正是有了老师的认真与较真,才慢慢促进学生的认真!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备品质。十一班的刘佳和冬焕彪两个同学,不受其它学生的干扰,上课认真听讲,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跑过来问老师问题,一遍听不懂,就跑过来问第二次,这种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才有了自己优异的成绩!

俗话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日本就是一个追求认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跳槽两次,是很难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份职业,并做事认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过的报纸都会叠的整整齐齐,才使得他们为世界创造了很多品牌!

做为一名教师,要认认真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每一个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以我们的认真唤起学生的认真!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篇4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学校教育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那么剩下的东西究竟是指什么?

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篇5

记得本世纪初第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各种培训和讲座向一线的老师们纷至沓来,如一个表面听话的孩子,老师们学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难说了。而走进课堂,教师怎样面对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个人是否真的走进“新课程”。在第一轮十年课改中,笔者觉得更多的一线教师是被课改的潮流推着往前走,效仿的多,创新的少,实践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很多的课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离了课堂和课程的轨道。当然,在这种摇摆和彷徨中大多数老师们也渐渐寻到了新课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课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并觉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论不明”的混沌。“核心素养”一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种教育文本和各种培训讲堂中,但多为“擦边球”,何为“核心素养”,为什么要讲“核心素养”,怎样培养“核心素养”等等,听者仍是一锅粥、脉络不清。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余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给“核心素养”“正声”、“正名”、“正位”,为新世纪第三次的课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说“既然本次课程改革是从研制、提炼核心素养开始的,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从素养到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阅读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当然,文本的阅读主要还是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什么”、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聚焦“核心素养”,而具体的策略只是原则而非模本,面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具有各自特质的教师恐怕还应遵循原则而“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前文所述,第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为什么被动跟随,为什么没有准备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维定式让大家习惯于熟套。“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怎样的素养,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教师的核心素养准备好了吗?因为在乎素养,在乎自己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很希望问道于这类“素养”类专著。也许过分相信教师的素养或在乎学生素养的培养,余教授在本书中也只轻轻带过“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刻”、“独到”、“广博”是余教授到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承担者的学科素养的期望,三个精炼的词语觉得也是笔者期望自己课堂中学生所应有的素养。从学生到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从教者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或应怎样做才能具有这样的素养,文中并未告诉我们。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笔者同样觉得是自己对教学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归结以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读后感篇6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