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5-11-18 作者:betray

撰写教案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制定教案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教案中的活动设计能够顺利实施,​,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折线统计图的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优质5篇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1.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渗透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估测。

教学重点:

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问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昨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小胖是气象爱好者,他对上海某日的气温变化作了统计。

2.课件出示:上海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说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与生活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统计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制作的?你有什么疑问?

问题1: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

问题2:这是每隔几小时测一次气温而得到的折线图?

问题3:纵轴表示什么?

问题4: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几℃?

2.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问题1:气温最高的时刻是几时?这时气温是多少℃?

补充:气温最低的时刻是几时?这时气温是多少℃?

问题2:气温是从几时开始升高的?又是从几时开始下降的?

问题3: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时到几时之间?

问题4: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时到几时之间?

问题5:几时到几时气温没有变化?

问题6:这天有几个小时气温超过9℃?

3.除了以上这些,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

问题7:你能估测出这一天大约属于哪个季节? 早春、晚秋

4.折线统计图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看图学会分析。

[说明]:通过读取折线统计图信息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合理地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通过让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提高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出示:

模仿刚才的分析,试着分析这份统计图(先小组讨论):

(1)统计内容:xx小学一至六年级及喜欢看科普读物人数统计。

(2)统计图类型:折线统计图

(3)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之间?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四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学生的人数是多少?

(2)一至六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一共有多少人?

(3)小淘气所在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的人数排在第3位,小淘气是哪个年级的?

[说明]: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让学生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两天的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提问:第一幅图很好地描述了中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第二幅图很好地描述了韩国获得金牌的增减变化,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对北京奥运会的哪些地方印象最深?

(开幕式、闭幕式、比赛现场)

你知道这是第多少届夏季奥运会吗?

你知道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多少枚金牌吗?

其实,我国自1984年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经历了连续7届比赛,在这7届比赛中,我国奥运健儿获得了许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1

请看,这是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以上统计表可以做成哪种统计图?理由是什么?

如果想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你能说说怎样画吗?(描点、标数据、连线)

(2)小组合作

要求:二人共同商量,一人执笔,一人检查。

展示:投影出示。

(3)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课件出示)

教师:中国在哪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最多?哪届做少?

最多的一届和最少的一届相差多少?

中国代表队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的总体趋势怎样?

(4)你知道在奥运会上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国吗?

这是“金牌大户”美国在这7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1984—2008年奥运会美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获得有关美国的哪些信息?

2.复式折线统计图

(1)质疑

教师:中国和美国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多?

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少?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

(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进一步质疑)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还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学生如果能想到,最好。如果不能,则教师引导)

①图例

教师: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表示美国吗?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折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②标题

教师: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幅表示什么内容的统计图吗?(加标题)

3、点明课题

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出示教师做的统计图)

教师:这次我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了。

(1)哪一届奥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

(2)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提高

教师:为了增强体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天穆小学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秋季运动会,你愿意来天穆小学看看吗?

1、以下是穆欣和回媛媛为了参加学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训练的情况。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穆欣和回媛媛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7天呢?

(3)穆欣和回媛媛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4)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5)揭示结果:穆欣获胜。

2、这是“奥运我先行”学生运动会上五(1)班、五(2)班参加篮球比赛前4场的成绩。

(1)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合适?

(2)如何制作呢?你能不能提示给同学们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组制作

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组内情况可以一人制作,一人检查:也可以每人制作一个班级的折线。

(4)回答问题

两个班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第四场呢?

两个班级的变化呈怎样的趋势?

从图中看到两队的比分怎样?

你能预测第五场决胜局的成绩吗?

揭示比赛结果。

预测只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断,但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身体、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会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胜者。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简短的师生、生生评价。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篇5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