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个问题的答案在书写中逐渐清晰,作文便成了思维的探照灯与挖掘机,作文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赵的历史作文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赵的历史作文篇1
时常收到学生来信,谈起我说过的一些话语和上课时的一些情形,这时我总会想起我的老师,想起他(她)们在我身上烙下的痕迹,那一次次美好的回忆。
张秋生老师
张秋生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第一任历史老师。
记得第一节课,他在作自我介绍时说:“我姓张,秋天出生,故叫秋生,张秋生。”同学们都笑了,因为我们已为他的风趣幽默所折服,更因为他已走进了我们的世界。我喜欢历史,也许源于张老师的这种风趣,第一堂课上那个书写有点变异的“国”字,甚至影响了我后来的书写习惯。
历史是枯燥的,尤其是那些需要记忆的年份、过程、意义等,对我这个反应有点慢,记忆力有点差的学生来讲,那简直就是一种磨难。有一次,我无意间问起这个问题,张老师说:“如果存在上帝,那么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也许你的记忆力不如别人好,但你的理解力一定比别人强。”理解力,让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张老师却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但不乏科学严谨的话语,再现了那一幅幅绚丽的历史画卷,置身历史课堂,我领略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王天海老师
王天海老师是我高中的第二任历史老师,也是我的第二任高中班主任。
王老师的课缺少了一点幽默多的是一份严谨。我们很少看到他的笑,尤其那些虚度光阴、不务正业的学生更是领略了他的严厉。而我的记忆里,更多的却是宽厚、慈爱和智慧。
王老师有两个孩子,师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家庭、工作让他显得有些苍老,于是他的教育哲学中多了做人、处事的教育,我们在潜移默化中都成了他的孩子。我喜欢这个角色,我感觉他就像一位父亲,他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求知的道理。一次,我和他谈到求知的问题,他说:“人,只有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才能看清自己;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远方的风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朴素的话语影响了我的今生,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探索,不断去追求新的自我。
曹大梅老师
翻开高三毕业时的相册,在一群高个子男生里面站着一个矮小、瘦弱却面带笑容的女老师,她就是我的第三任高中历史老师--曹大梅老师。
高三,值得我们永远记忆的一段日子。在那段黑色的奋征岁月里,曹老师的'课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和追求;但曹老师更像一位朋友,关注着我们的心灵,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关注着我们的未来。在高考前夕,她将我和几名女生请到她家作客,任由我们去翻阅她过去的相册,去询问那些现在叫作“隐私”的事情。在谈到她们家大哥时,她的脸上洋溢的是一种幸福,她给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男女生交往是一种美妙、纯真的感觉,是值得每一个人永久珍藏的记忆,但我们应掌握必要的时间段:在初中找异性朋友,是沙子里面挑沙子,在高中是沙子里面挑金子,在大学是金子里面挑金子。”现在,我也常用这句话提醒那些迷途的少男少女,我想他们会和我一样,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高中生活在匆匆中结束,转眼从学生到老师已有十几个年头。最近几年,也曾因机遇见过几位教师,却再也难以静心聆听老师的教诲。但他(她)们传递给我的智慧将永远烙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生活、工作和人生。
赵的历史作文篇2
历史是一个传奇。
不管你是否相信,它是有声的。历史的声音,恢宏大气。历史的声音,雄浑悲壮。历史的声音,教我做人。它在呐喊,你听到了吗?它在哭泣,你听到了吗?
它记载着中华民族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所发生的事情。
虽然现在经济非常的发达,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是谁给我们开辟了这条道路——-是我们伟大的祖先。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炼石补天;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从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到尧、舜、禹的“禅让”;从夏桀商周的暴政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从唐太宗的仁政爱民到曹操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等等,从未间断。只要你静下心来,闭上双眼,你的思绪便会如眼前的热气氤氲上升,在无垠的历史天空中飘然而去又飘然而来。
商朝的甲骨文成为我国的第一种文字;战国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的第一部兵法著作;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秦国的都江堰代表了我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只是过眼烟云。我听到了,我听到昆仑悲恸,黄河呜咽,圆明园残壁颓垣的呻吟,被侵略“七子”的哭泣,——“我要回来,母亲!”。列强的肆意蹂躏、践踏,侮辱使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积淀倍受摧残,无数生灵惨遭涂碳……华夏母亲深深的皱纹里,溢满了从苍老的眼中流出的泪水,一张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片片华夏热土的割离,洗刷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飞扬的'尘土;我听到了,我听到黄河滚滚,长江滔滔,昆仑山在呐喊,卢沟桥在怒吼,飘出一支支不屈不挠、奋力抗争的歌……曾淹没于哀叹里,隐匿于自卑中,衰弱于列强的铁蹄下,但它永远不会消亡!我们的民族将在烈火中炼就铁血丹心,如同一只经受了涅槃的火凤凰腾空出世!
悠悠书卷气,言不尽五千年世事变迁的华夏之道;泱泱长江水,倾不尽五千年沧海桑田的神州文明。
李世民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但仅仅如此吗?不,只要你用心去倾听,它甚至能够使一个本对生活无望的人充满生机;让一个失落的人重拾信心读懂人生的真谛,这就是历史的力量。虽早已流逝,虽不再复返,但它的确令人回味。
让我们在历史的旋律中,感悟生活,感悟人生。任斗转星移,四季轮回,诠释生命的真谛,探索历史未知的神秘,消除那份与生俱来的孤独。
赵的历史作文篇3
车载斗量[chē zài dǒu liáng],成语。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一了。起初,吴和蜀两国联合,共同对抗曹魏;可是后来,吴蜀之间产生了矛盾,东吴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夺取了荆州。
刘备勃然大怒,发动全国的兵七十万人,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不把孙权逮住,砍下他脑袋,不能给我弟兄报仇啊!"
正是所谓哀兵必胜,蜀军怀着悲愤的情绪,所向无敌,一下子就打到了秭归地界。东吴害怕抵御不了刘备,就打算和魏国联合,选了一位能说会道、很有才能的大臣叫赵咨去魏国。
这时魏国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事先对曹丕说:"据说,赵咨是东吴的重要人才,东吴派他来肯定有重要事情要跟您讲。"
曹丕心想,那我就试一试他。他便命令宫殿上武士都把刀抽出来,把枪端着,然后传下圣旨,宣赵咨进殿。赵咨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别看他是一个文人,但很有胆识,面无惧色,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迈着从容的步伐就从这刀枪剑丛之中走了过来。他参拜完了曹丕,说:"我是受我国主公的委托,到此来和魏王商讨一件国家大事的。"
赵咨本来想马上转入正题,但是曹丕没问国家大事,先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赵咨。""你一定是孙权手下的重臣了,不然的话怎么派你出使我国呢?""我称不上重臣,只是为我们的主公做一点小事。""我听说你们东吴的主公孙权是碧眼虬髯,从不读书。有这事吗?"曹丕本来想,先把东吴的主公贬损一番。
可是,他一说完,赵咨就说:"魏王,何出此言哪?我们的主公日理万机,他作为一国之君,每天从早到晚都没有闲歇的时候。尽管如此,他把朝中事处理完毕之后,还手不释卷。"
"照你所说,你们主公读了那么多的书,他都知道什么呢?"
"魏王,我们的主公在东吴统领着数万只船,百万大军,统领着无数的文官武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他读的书包括《五子兵书》,包括治国之书,包括为人之道,包括修身之本,可以说无所不读。他如果不知道这些书的内容的话,他就治理不好东吴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曹丕说:"你真会帮你主公说话呀。但是据我所知,此番你到这里来,是有求于我们魏国吧?我听说刘备兴兵,向你们宣战。你们主公派你来,是不是害怕刘备把他灭了,或者是害怕我再出兵,两肋夹击把东吴给灭了啊?"
"魏王,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们主公并不是怕谁出兵把他灭了。东吴有长江天堑,百万甲士。况且,我们主公深知用人之道,例如重用吕蒙、鲁肃,都是知人善任的典范。我们东吴有诸多将士,并不怕别人兴兵犯境。我是受主公的委托,到这来向您分析天下大势来的。"
曹丕一听,这赵咨能言善道,果然是有才华的人。于是曹丕问:"请问在你们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魏王,东吴像我这样的人不值一提。在东吴,光是堪称旷世奇才的,就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则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曹丕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欣赏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学会聊天和交谈,不是让人巧舌如簧、八面玲珑,而是在真诚和善意的基础上,掌控好唇齿分寸,恰当谈吐,并非只是表现高情商,更多的,你为大家展现的是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尊重。
赵的历史作文篇4
我最佩服的人是诸葛亮。
曾有一次,他用骄兵之计把敌人引入燃烧范围,最后一把火烧了曹操的十万大军。想想看,能烧死十万大军的火,温度会有多少高,这个场面会有多少壮观。
还有一次,当另一群大军杀到了空城下,他可曾慌张?他为何故装悠闲?因为他知道:这座空城与五千士兵的命都掌握在他手中,如果他的紧张被敌方看出,那么敌方会杀进来。为什么琴声如此悠闲?因为他不能让对方看出他的紧张,必须让琴声悠闲。敌方主帅为什么跑了?因为他从未如此恐惧,如果他听出诸葛亮弹错了一个音符(没弹错),那他会勇敢起来。但他没听出(实际上也没有)弹错音,认为对方早有准备,只好下令:“我们快撤!”
更有一次,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什么他要制造木牛流马?这是他的任务,他是无奈的。如果你这么回答,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完全没有接到过这种任务。这是因为他负责,他不忍心看见别人饿肚子,因为他勇敢,他宁可自己疲劳,也要让大家吃得饱,所以他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他聪明,所以能制造出木牛流马。
我为何佩服他?因为他聪明,火烧十万大军;因为他沉着,空城妙计退敌;因为他勇敢,敢于面对木牛流马的难题。你说,我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呢?
赵的历史作文篇5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忙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忙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刻,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刻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能够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忙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