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组讨论的教案,学生能够分享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应对突发情况的工具,提升课堂的应变能力,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光合作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光合作用教案篇1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碘液等物质的性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色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操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证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光合作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了解叶绿体,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学习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实验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分析实验原理及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难点:
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工具: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打开ppt,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联系的图,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导议:提问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产生的是有机物和氧。)
讲述:板书光合作用的化学公式,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化学方程式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思: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有没有同学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过光合作用的过程?
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学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学生活动:
1.仔细研究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及实验结果。
2.讲一讲每个实验各自得出的结论。
3.结合几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4.由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你还想到了什么?
活动结果: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背景及实验过程,可以获知科学的发现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自身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现在课本上许许多多的科学成果都是几代科学家艰辛实验而成的,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及人类文明的'成长。
过渡:接下来,我们在实验中见证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吧,首先我来认识一下叶绿体。
问:叶绿体在叶子的哪个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教师在ppt上展示叶绿体的结构图。
(答:集中在叶肉细胞中,是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显微镜中,叶绿体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电镜下观察有双层膜,使叶绿体与细胞基质隔开,叶绿体的膜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内部充满了基质和绿色的基粒。)
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超薄切片,看到的叶绿体的基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圆柱体呢?
(答:不是,是由一层一层的结构重叠而成的。)
讲述:就像一元的硬币一样,它们就像一个个硬币一般累叠而成,形成一个圆柱体,叶绿体中有几十个这样的圆柱体,仔细想想,这样的形状对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对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的进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成果展示:
出示叶绿体色素提取滤纸带,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别是什么?其中稀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镁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小结: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两类: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也分为两类: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由于叶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类胡萝卜素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叶子总是翠绿醉人的。这是由于叶绿素掩盖了类胡萝卜素颜色的缘故。但是,叶绿素很容易被破坏。秋天叶绿素会因为温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动比较稳定就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枫树“霜叶红于二月花”产生的缘由就是由于叶绿素分解的时候,大量花青素被转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慢慢转化成光能,在恩吉尔曼的光能转化分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叶绿体中4种色素的颜色是与它们吸收光的情况相关的,我们可将提取出的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溶液分别放在可见光与三棱镜之间,可以看到连续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谱幻灯片。)
提问:同学们观察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量最少。)
讲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绿光会被反射出来,因此叶绿体才呈现出绿色。
很好,综上可以得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本节课中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最终明白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结果,还要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实验设计的心理及思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分析光合作用。
目标巩固:
1.动动笔,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小组之间互相诉述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
光合作用教案篇3
一、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 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110页至111页内容,注意黑色字体完成自学检测。 三:自学检测: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一般是,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加到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
2.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的原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对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需求,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
3、除了二氧化碳和水之外,也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
4.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是,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方法,延长种子,果实和蔬菜的贮存时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都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四:堂堂清(自学检测的内容,组员给组长背,组长给小班长背) 五:合作探究:
在家庭中一般采取那些简单的方法延长新鲜苹果的贮藏时间?原理是什么?
六:课堂练习:
1、在过度密植作物茎叶严重遮阴的情况下,会造成减产,其主要原因是 (
)
①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②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③有机物的积累大于有机物的消耗 ④有机物的消耗大于有机物的积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我国北方地区所产的苹果比南方的甜,原因是北方昼夜温差(
)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
a.小,大于 b.大,大于 c.小,大于 d.大,大于
2、食堆里会产大量的热,这与植物的哪一项生理活动有关?(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生长作用
4、贮藏小麦要保持的条件是 ( )
a. 低温、干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b.低温、干燥通入足量的氧气 c.低温、潮湿、减少氧气的浓度
d.高温干燥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
七、课堂反思:
略
光合作用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__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__作。
2、认识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__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__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__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__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__。
经验__,淀粉遇__后会变成蓝__,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__,__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__,__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__部分都可以。绿__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有关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看了有关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还看了:
生物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2.认识绿__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__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情感目标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
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知识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__植物在阳光照__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
初一生物教案之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过程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
?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__植物在阳光照__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
绿__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点
一、普利斯特利实验结果:①蜡烛的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②绿__植物在阳光照__下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③植物在黑暗的环境中不仅不能释放氧,还会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普利斯特利在深夜无光时做这个实验会失败。检验氧气的方法:用点...
一键复制
光合作用教案篇5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分析
1、有关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几组曲线分析及生产上的应用
(1)光照强度
① 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同化吸收co2的速度也相应增加,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植物在某一光照强度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这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是受光反应产物的限制。
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受暗反应系统中酶的活性和co2浓度的限制。
光补偿点在不同的植物是不一样的,主要与该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有关,与温度也有关系。一般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生植物高。光饱和点也是阳生植物高于阴生植物。
所以在栽培农作物时,阳生植物必须种植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而阴生植物应当种植在阴湿的条件下,才有利于生长发育,如果阴生植物光照强度大,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体内因失水而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如人参、三七、胡椒等的栽培,就必须栽培于阴湿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2)光照面积
①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oa段表明随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 )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真正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大,真正光合作用不再增加,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在光补偿点以下。
ob段干物质量随真正光合作用增加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片随叶面积指数的不断增加oc段呼吸量不断增加,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如bc段。
③应用
田间管理时,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徒长。如果封行过早,使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白白消耗有机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co2浓度和矿质元素
①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co2和矿质元素的增多,光合作用速度逐渐提高,但到a点,即co2和矿质元素达到饱和,光合作用不再随co2和矿质元素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当co2浓度升高到浓度很高时影响了植物的呼吸作用,而导致光合作用下降。矿质元素浓度在很高时,也会影响光合作用速度。如氮肥过多,会造成农作物徒长倒伏。矿质元素过高还会造成细胞质壁分离,影响细胞的吸水,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命活动。
③应用
“正其行,通其风”,温室内充co2,即为提高co2浓度、有利于增加产量。合理施肥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提高酶的合成率,增加光合作用速率。
(4)温度
①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②温度:植物所有的生活过程都受温度的影响,因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以提高酶的活性,加快反应速度。
光合作用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正常的光照强度下,提高温度会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但提高温度也会促进呼吸作用。如图所示。
所以植物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一定就是植物体内真正光合作用的酶最适温度。
③应用
白天调到真正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净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室的温度,以降低呼吸作用,所以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能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5)叶龄
①图象(如右图)
②关键点含义
oa段为幼叶,随幼叶的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
ab段为壮叶,叶片的面积、叶绿体和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也基本稳定。
bc段为老叶,随着叶龄的增加,叶片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
③应用
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又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6)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图象(如下图)
②关键点含义
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其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的其他因子。
③应用
温室栽培时,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增加光合作用中酶(特别是光反应酶)的活性,提高光合速率,同时适当充加co2,进一步提高光合速率。当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总之,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增加光照强度、调节温度或增加co2浓度来充分提高光合速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2、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如图曲线所示。根据温度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原理,在生产实践上贮藏蔬菜和水果时应该降低温度,以减少呼吸消耗。温度降低的幅度以不破坏植物组织为标准,否则细胞受损,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大减,也易腐烂损坏。
②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就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通常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都能发生,氧气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关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用图中曲线来表示。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氧气对发酵有抑制作用。图中曲线也适用于对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描述。根据氧对呼吸作用影响的原理,在贮存蔬菜、水果时适当地降低氧的浓度,如降得太低,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如酒精)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而影响蔬菜、水果的贮藏保鲜。
② co2浓度:
增加 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co2的浓度也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
(1)根据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反应式进行有关物质的计算
(2)根据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反应式进行能量计算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计算
在光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总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表观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具体分析如下:(参考图表)
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耗氧量
光合作用实际二氧化碳消耗量=实测的二氧化碳消耗量+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
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净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
特别提醒: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释放o2)的速率,代表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代表植物光合作用实际葡萄糖生产量。
植物光下吸收的co2(释放o2)的速率,代表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葡萄糖,代表植物光合作用葡萄糖净产量。
三、典例精讲
典例1.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b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则将温度提高到30℃ 时,a点上移,b点左移,d点下移
d.当植物缺镁时,b点将向右移
变式1-1.在右面曲线图中,有m.n、o、p、q五个点,对它们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m点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
弱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n点时,植物体只进行呼吸作用;o点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③q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④p点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变式1-2.分析下列甲、乙、丙图,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甲曲线表示的是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受光强度的影响,则阳生植物的曲线与此比较,b点向左移,c点向右移
b.在光照强度相同时,t2℃植物净光合作用
c.若图丙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f代表胡萝卜素
d.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用蓝紫色或红色的塑料大棚
典例2.下左图中曲线a表示水稻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释放的co2总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则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变化是下图中的
变式2-1.右图表示的是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呼吸时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线段xy=yz,则在氧浓度为a时
a.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多
b.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c.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相等
变式2-2.酵母菌是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培养液中,单位时间内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下图所示的酵母菌相关指标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 b c d
典例3.在两个相同密闭、透明玻璃室内各放置一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幼苗,在充足的水分、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用红外线测量仪定时测量玻璃内的co2含量,结果如下表(假设实验期间光照、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恒定不变)。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在0~25min期间,甲和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都逐渐减少
b.在0~25min期间,co2含量逐渐降低是有氧呼吸减弱的结果
c.在0~25min期间,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含量
d.上表数据说明,乙植物比甲植物固定co2的能力强
变式3-1.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klx、10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所示。
对以上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该叶片
①.呼吸速度在20℃下是10℃下的2倍②.在10℃、5k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3mg
③.在5klx光照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多④.在20℃、10klx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约是13.9mg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变式3-2.下表是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某种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测得的一组数据,下列选项下列选项是四位同学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的四种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的曲线,你认为正确的是
典例4.现将一c3植物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钟罩内培养,罩中养有以此植物为食的小动物,罩内的氧气用18o标记。给予光照若干天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8o 既能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出现,也能在动物体的有机物中出现
b.该植物固定co2用于合成有机物,co2都要穿过3层膜性结构
c.在光学显微镜下,c3植物和c4植物的区别是:前者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不含基粒的叶绿体
d.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所释放能量都转移到2个atp中去了
变式4-1.关于下图及其表述的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a曲线表示玉米离体叶片光下利用14co2进行光合作用时14c含量变化的情况
b.图b曲线表示酵母菌随氧气浓度增加产生co2的浓度变化的情况
c.图c曲线表示生态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情况
d.图d曲线表示小鼠由30℃→10℃环境耗氧气量变化情况
变式4-2.下列图文相符的有
a.图a表示小白鼠呼吸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b.图b表示酵母菌代谢中co2产生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
c.图c表示玉米(c4植物)植株一天内co2吸收相对量随时间变化情况
d.图d表示番茄种子萌发(未长出绿叶)过程中干重变化
花盆 光 温度 水
甲 光亮处 20℃ 充足
乙 黑暗处 20℃ 少量
典例5.在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时,对照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为了研究光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只花盆里分别种相同数量的大豆苗,并进行如右处理.在这一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正确,需要改正为
a.乙花盆放在光亮处 b.甲花盆放在黑暗处
c.甲花盆的温度高于20℃ d.乙花盆浇充足的水
实验处理 30min内上浮
编号 叶圆片来源 叶圆片数(片) 自来水(ml) nahc03(g) 叶圆片数(片)
1 a 10 40 0 2
2 b 10 40 1 6
3 c 10 40 3 4
4 d lo 40 5 5
变式5-1.某同学想探究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他取a、b、c、d四株都有5片叶的小白菜,用直径lcm的打孔器打取小叶圆片各10片,并设法抽去气体使之下沉,置于光下。取100ml三角瓶4个,编号1~4,按下表操作(光照、温度相同且适宜)并记录结果。下列评价或修正不合理的是
a.自变量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不严格 b.只要控制光照、温度相同即可
c.实验材料本身存在的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
d.制备的叶圆片投入三角瓶前应放黑暗处
变式5-2.下图表示研究nahco3溶液浓度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整个装置放在光下,毛细管内的红色液滴会向左移动
b.将整个装置置于暗室,一段时间后检查红色液滴是否移动,可以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当nahco3溶液浓度不变时,在b内加入少量蠕虫,对红色液滴移动不产生明显影响
d.为使对照更具说服力,应将伊尔藻置于蒸馏水中(不含nahco3) 的烧杯中
典例6.(20分)用某种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叶片,分组进行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的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小时,测其重量变化;立刻再光照1小时(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mg)_ -1 -2 -3 -4
光照后的重量变化(mg)_ +3 +3 +3 +2
_ 指与暗处理前的重量进行比较,“—”表示减少的重量值,“+”表示增加的重量值
请回答问题:
(1)暗处理时,随温度升高,叶片重量 ,其原因是
;光照时,叶片的重量变化没有类似或相反的规律,试分析原因
?
(2)假如叶片的重量变化都是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则在28℃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 mg,氧气产生量最多的是第 组叶片。
(3)绿色植物叶绿素的合成是否与光照有关?某生物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请利用玉米幼苗及其它用具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玉米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标记为a、b;
②
③
实验结果和相关结论:
①
②
③
变式6-1.为了验证光质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小烧杯三只、三棱镜、打孔器、注射器、40w灯泡、烧杯、富含co2的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绿叶(如菠菜叶)(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溶解量忽略不计)。
(一)实验步骤:
(1)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的打孔器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注意避开大的叶脉)
(2)将圆形叶片置于注射器内,并让注射器吸入清水,待排出注射器内残留的空气后,用手堵住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并缓缓拉动活塞,使小圆形叶片内的气体逸出。这一步骤可重复几次。
(3)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用。(这样的叶片因为细胞间隙充满水,所以全都沉到水底。)
(4)
(5)
(6)
(二)预测结果并分析:
(三)结果及讨论: 若增强单色光光照强度,能否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试在下面同一坐标图中画出不同类型的单色光(光质)下,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曲线来说明这个问题。
变式6-2.(20分)植物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矿质元素。下面提供250ml锥形瓶若干,80粒玉米种子(胚乳中可能含有镁离子),以及其它实验用具。请设计实验验证叶绿素的合成所需的上述条件。
(一)试验目的(略)
(二)试验原理
.
(三)试验步骤:
(1)配置含有蔗糖、水、琼脂及植物必需的所有矿质元素的1号培养基和不含镁(其他成分和1号均相同)的2号培养基、调至适宜ph,备用:
(2)分组编号与处理:
分组
项目 甲 乙 丙 丁
培养基及处理
种子及处理
外界条件
(四)列表比较试验结果:
(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把在培养基中正常生长的幼苗移入盛有完全营养液的广口瓶中并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如果幼叶又表现缺素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典例7.(20分)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手段,在实验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精密的仪器,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
(1)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时进行的呼吸类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请根据要求填空。
①实验目的: 。
②实验原理:种子萌发过程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的氧气量和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如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吸收氧气,能放出二氧化碳;如果既有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吸收的氧气量小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
③实验材料和用具:萌发的豌豆种子、带橡皮塞的玻璃钟罩两只、100ml烧杯4个、两根弯曲的其中带有红色液珠的刻度玻璃管、naoh溶液、清水、凡士林。
④实验方法: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上图配置好实验装置,如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计另一个实验,请指出另一个实验应如何设计(绘装置图表示,并用简短的文字说明)
⑤实验结果及预测:
Ⅰ. ;
Ⅱ. ;
Ⅲ. 。
变式7-1.(20分)右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速率的密闭系统装置。
(1)关闭活塞,在适宜温度下,30分钟后,读取有色液滴向
(左/右)移动的距离。
(2)为了使测得的有色液滴移动数值更准确,必须进行校正。 校正装置的容器和小瓶中应分别放入
(3)生活中发现,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易烂。有人推测易烂与机械损伤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有关。请结合测定呼吸速率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探究机械损伤能否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
①实验变量: 。
②实验假设: 。
③实验步骤:
第一步:按装置图中所示进行操作,30分钟后,记录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a。
第二步: 。
第三步: 。
④预期结果及结论:
结果1:__________________,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2:__________________,结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3:__________________,结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7-2.(20分)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能否生长?________________。
(2)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多少度?______________。
(3)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10℃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否生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数据绘出光合作用吸收co2量与温度之间
关系的曲线。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备考训练参考答案:
典例1. c 变式1-1. c 变式1-2. b
典例2. b 变式2-1. b 变式2-2. d
典例3. b 变式3-1. c 变式3-2. c
典例4. a 变式4-1. b 变式4-2. b
典例5. d 变式5-1. b 变式5-2. b
典例6.(每空2分,共20分)
(1)下降 在暗处,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强,分解有机物增多,叶片重量下降 光照时,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增强,但不成一定比例,而叶片重量变化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之差组成,故叶片重量增加没有一定规律。
(2)7 四
(3)实验步骤:②a组幼苗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b组幼苗放在无光的黑暗环境中;
③置于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幼苗的颜色。
实验结果及相关结论:
①a变绿b不变,说明光是叶绿素合成的必备条件;
②a不变b变绿,说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③a和b均变绿,说明叶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
变式6-1.(20分)
(一)(4)取三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ml富含co2的nahco3稀溶液。 并分别向3只小烧杯中各放入10片小圆形叶片。(2分)
(5)用40w灯泡照射,三棱镜色散形成红光、黄光、绿光分别作用于三只小烧杯。(2分)
(6)观察并记录 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叶片全部浮起经历的时间)(2分)
(二)预测结果:单位时间内红光作用的小烧杯内的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最多,绿光作用的小烧杯内的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最少(4分)。
结果分析:因为绿叶中的色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能力,吸收绿光的能力最弱(2分)。因此在红光照射时产生o2的速度最快,叶肉细胞间隙的o2增加最快,叶片上浮的速度也就最快,相反绿光照射的烧杯叶片上浮最慢(4分)
(三)结果讨论:能(2分) 曲线(4分)
变式6-2. (20分)
(二)植物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适宜的温度和必需的矿质元素。(2分)
(三)
分组
项目 甲 乙 丙 丁
培养基及处理 1号培养基,灭菌,冷却 1号培养基,灭菌,冷却 1号培养基,灭菌,冷却 2号培养基,灭菌,冷却
种子及处理 每组各加20粒玉米种子,清水浸泡,消毒,去胚乳
外界条件 充足光照,适宜温度(30℃) 充足光照,温度10℃(低温) 黑暗,适宜温度(30℃) 充足光照,适宜温度(30℃)
组别 甲 乙 丙 丁
幼苗颜色 绿色 黄绿色 黄色 黄色
(四)
(五)溶液中缺氧,抑制了有氧呼吸,吸收矿质元素减少。(2分)
典例7.(20分)(1)①探究种子萌发时所进行的呼吸类型
④如图。(说明:强调等量的种子,即用等量的清水代替naoh,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
⑤Ⅰ.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的液滴不移动,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Ⅱ.装置一中的液滴不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
Ⅲ.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则说明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变式7-1.(20分)
⑴左 (2分)
⑵ 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无活力(如加热后冷却)的樱桃(2分)
与实验组等量的20%naoh(2分)
⑶ ①机械损伤(2分)
②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或机械损伤不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升高)(2分)
③ 第二步:向容器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消毒的受到机械损伤后的樱桃,其它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记录相同时间内有色液滴移动距离为b (3分)
第三步:比较a、b数值的大小(1分)
④如果a
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对樱桃呼吸速率没有影响;(2分)
如果a>b,则说明机械损伤能引起樱桃呼吸速率降低。(2分)
变式7-2.(20分)
(1)能
(2)25℃
(3)能。 12小时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比12小时黑暗中消耗的有机物多。
(4)见右
光合作用教案篇6
一、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课很据新课标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倡导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本节共分五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包含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叶绿体中的色素三方面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呼吸”以及理解“酶”与“atp”的概念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习,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及细胞内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但是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光合作用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导学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精加工策略
集体讨论法
七、教学流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摄取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再学生回答之后,说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并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绝大部分最终都是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学生活动】
理解我们食物中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联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教师点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 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
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师总结】
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呼吸,并且知道无论是需氧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是以糖为底物。生物界的糖绝大部分最终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问:根据已学,说说那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师点拨】
精讲:自养生物与异样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判断
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这部分内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这个概念包含的反应物、产物、场所及能量转变。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思考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
?教学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通过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15分钟)
?教师引导】
展示:氧同位素标记实验
提问: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光合作用中氧的来源。
展示:叶绿体结构,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名称。
?学生活动】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来源,回顾叶绿体知识。
?教师点拨】
精讲:叶绿体知识
?教学意图】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
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考比较。
?教师点拨】
1、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吸收光谱图
?学生活动】
精加工策略运用,观察吸收光谱图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教学意图】
由叶绿体结构引申到叶绿素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光合作用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重点)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难点)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二)能力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重点)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
回答:叶
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
二、 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
[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4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片,对照书p36的“叶片立体结构模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称。
[想一想]: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
(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2)上表皮的气孔少,下表皮较多;上表皮靠近栅栏层,下表皮靠近海绵层。
(3)气孔的开关受保卫细胞控制。
[小结]:叶片的结构
表 皮——保护作用
气 孔——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栅栏层——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海绵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内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 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及
[提问]:(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3)你是否能解释叶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讲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观察]:让我们动手亲自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指导]:学生2人一组,用镊子取下天门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讲述]: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讲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其实植物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即叶绿体色素一般由叶绿素a、b,叶黄素,胡萝卜素组成,表现出绿色、蓝绿色、橙色、黄色。
[提问]: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小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讲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出示]:在光下和黑暗处培养的小麦苗。
[提问]:你知道两盆小麦苗的叶色为什么不同吗?
[讲述]: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三、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探究分析,在自主获得新知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热烈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验,动手动脑,既分工又合作;结果展示讨论的过程就是交流质疑的过程;结合实际事物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sts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