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5-09-25 作者:Trick

写读后感时,运用富有哲理的句子来引发深思与反省,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发现自己之前没注意到的作品细节和深层含义,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语文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大语文的读后感7篇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1

有一本书,它教我从小学会自信。有一本书,它教我做事果断。有一本书,它教我体会母爱的伟大,它就是——沈石溪的《狼王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母狼紫岚为了完成死去丈夫黑桑的遗愿,坚强地把自己的狼崽们培养成狼王的励志故事。

紫岚是一头拥有坚强意志的母狼,就算是她在老雕爪下死到临头的时候,她也要将老雕咬死,同归于尽,她认为作为一头狼,就应该这样骄傲地死去——这是值得的'。她为了不让自己的狼孙为老雕所食,果断地选择了牺牲自己。她以自己强大的毅力和一颗热血的狼心征服了读者,她那份坚韧、那份倔强令我永生难忘!

我是一个热爱唱歌的人,其实,我也曾遇到困难,也曾想过要放弃,但最终没有。因为我想到了《狼王梦》,想到了紫岚,也想到了他那颗坚强、热血的、永不放弃的狼心!我的这一点点困难,与紫岚艰苦地将狼儿培养成狼王比起来,连一粒微尘都算不上。紫岚能用自己不服输的狼心去坚持培养狼的儿,为什么我不能?我要坚持去完成我的梦想,凭着我一颗坚持完成梦想的心!

这本书教会了我:做人要有一颗坚持永不放弃的心,更要有一颗永不放弃、决不服输的精神!这,就是《狼王梦》!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2

?简爱》讲叙了一个名叫简爱的女孩的故事,她没有爹也没不娘,过着贫苦的生活。可她坚信: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人生!她努力的学习工作,努力地生活最终拥有独立的财产和心爱的人。一幕幕的情节都催人泪下,使人更加坚强。我开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试着勇敢坚强地生活,尽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时很拼命,却充实美好。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悲欢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简爱从小被她的舅妈收养,受尽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儿子约翰里德还是一个又胖又大、蛮横无理、猪狗不如的禽兽。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简爱,但她的舅妈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野蛮的儿子。然而,简爱是一各顽强的、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对约翰的恨压倒了对他的畏惧,不顾一切地跟他对打起来。当然,结果可想而知,简爱受到了她舅妈的惩罚。但她的这次举动足以令约翰胆颤心惊。

简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体现她的性格。她说:“如果大家老是对残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更要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也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一定要狠狠地回击。”我很赞成简的这种说法,因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

但是海伦彭斯,她的观点与简是截然不同的。海伦主张凡事能忍就忍,这样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对你好一些。我觉得海伦的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很让人不可理解的。但是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我们无需去评价她的话,至少我们应从中悟出些什么。我很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每人都能记住它,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充满阳光。

?简爱》它给我的不止是这些。我深深地明白:我应该坚强地活着,努力地活着。虽然天空没有我的足迹,但是我飞过!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人生!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3

最近,我从书上读到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诺言》,作者是讲在少年时期读过的一则异国故事,这则异国故事是一个冬夜一位妇女请一位军官帮忙,向一个黄昏玩打仗游戏时被派到街角站岗,一直站到晚上,信守诺言,不肯下“岗”的孩子下达撤岗命令,孩子才欢跳着离去。文章的最后一段的论述十分精辟:“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汛是大海的诺言,道路是远方的诺言。”告诉我们信守一个诺言是多么重要,多么美好的事情。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件事情令我难忘,这件事体现了我们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书法班的每一位同学都很信守诺言。

那是一个暑假,我在书法班练书法,是全日制课程,训练比较苦。那时正是超强台风“桑美”袭来的时候。风大雨急,给我们福建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早上我要去练书法时,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到了午后,打开电视看到黑色级别超强台风以快速向我们福建奔来的消息,才知道得刮大风,下暴雨了。果然,不过一会儿,天忽地暗了下来,从楼上往下看,马路上出现了雨点。一滴、两滴、三滴……越来越多。雨势在逐渐加大。“噼噼,啪啪……”豆大的雨点在我家的挡雨蓬上开演唱会呢,它们快速打落着,好像在提醒我们:还有更大的风雨向我们逼近……“咚,咚!”窗子被风刮得正在呻吟呢。我连忙把窗关好,心想:下午书法班还有人去吗?雨这样大,谁不想待在家,这个安全的避风港呢?我看看钟,上课时间就要到了!连忙撑起雨伞,提起书包,去教室了。

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犹如一只“落汤鸡”,虽然只是一小小段的路。教室里空无一人。“今天同学们肯定不会来了。”我不禁这样想。过了一会儿,有同学陆陆续续地来了,我感到很诧异,不过一会儿,全班18个人全部到齐。老师对我们信守、尊重诺言的做法给予肯定。

的确,我们18个同学为了能准时到教室练习书法,风雨无阻,谱写着诺言之歌。哪怕这是一件在我们看来很微不足道。我们每人不仅仅要信守一个诺言,还得要尊重一个诺言,哪怕这诺言是那么难完成。

“一诺=千金”!这个等式告诉我们,一个诺言,千金难得。在人心中的地位十分之高,信守诺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4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5

在小学的六年里,我们一共学了12本语文课本,在这些课本中我遇到了许多世界名人。它们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所以我买了一本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故事》,这样我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包括:爷爷毛泽东,一个花时间读书的政治家;不愿突出自己和志愿者形象的军事战略家彭不愿拍照。居里夫人,一个视名利为粪土的科学家;王安石——一位节俭而诚实的文学家:罗丹,一个勤奋好学的艺术家;苏格拉底,一个强调诚实并且只对书感兴趣的思想家.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想成为一名好读者和读者。过去,人们没有书可读。他们渴望阅读和知识。现在,有许多大型图书馆。尽管有许多图书馆,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强烈的阅读欲望。人们的知识仅限于教科书。我们要挤出时间像毛爷爷一样读书。

我们需要多为他人着想,而不是自私。今天的人们,为了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惜一切代价自私自利。没有以前人们的简单和单纯。所以我们要向彭学习。

时代在进步,每天都有许多发明和发现。有些人会为他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停止努力工作,整天浪费他们的成就。被名声宠坏了。而不是像居里夫人那样对待名利。

有些人每天花钱如流水,不注意细节,扔掉他们不能吃的食物。不用的时候水龙头是开着的.……这确实符合一个流行的网络用语。“有钱就任性”,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浪费的是资源。正在毁灭我们的家园。我们都应该是王安石。

勤奋是学习的第一标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并提问。像罗丹一样。

我们也需要诚实。一个人在社会上最需要的是朋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诚实都没有,他会有朋友吗?

我从阅读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6

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在于永正老师看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精讲、多读、多写,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的习惯。他把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凝成了一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这是于老师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整本书重中之重的地方。融入“五重”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所以,每一个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快乐,而且得到了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么,五重教学的核心点体现在哪里呢?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作文教学的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大语文的读后感篇7

作为一部时代的著作,《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是旧时代的“反骨者”,它从女性的视角来出发,尊重女性,赋予女性无比高尚的地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当时女权低下的时代,他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红楼梦》不仅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和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在书中,显而易见的,贾宝玉心里更多的是他那灵动的知己表妹林黛玉,而不是强势的薛宝钗。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来说,孱弱的林黛玉显然无法担任一家主母的角色,而强势的薛宝钗是正好适合的。可想而知,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有些任性的黛玉。至此,一桩包办的婚姻就此产生,就造就了宝黛二人后来的悲剧。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封建的婚姻制度,封建的道德礼教。受到封建社会荼毒的,当然不止宝玉和黛玉,还有一大群少妇少女,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出家的贾惜春……等等。如此显贵的上层社会的女性尚且如此这般悲惨,下层女性所受到的折磨,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女性们在那个时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身的际遇无法言说,在那个可怕的悲剧时代,女性是不值一提的,如同男人们把玩的“宠物”。在这么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男人们很难变成了大男子主义。

作为当时代的“新”人,为贵族家庭出身的贾宝玉,没有像其他男性一般的蔑视女性,而是给了女性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在当代,一个丫鬟如何敢生主人的气,在当时,有十条命都不够砍的,而贾宝玉的丫鬟却敢,如果不是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又怎么敢如此放肆。所以,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宝玉,都愿意与这个“混世魔王”一同玩耍,这不仅仅是因为宝玉对女性有着基本的尊重,更是因为他把女性当成一个人。并且贾宝玉对女性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所有女性在他的眼里都是“水做的骨肉”,而男性在他眼里也是“泥做的骨肉”,他见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就觉得臭气熏天。这就足以表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敢于为女性发声,他还给人们带来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带来的影响也并非一时,直到今日,《红楼梦》对人们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书中的贾宝玉不可或缺的可能也带着曹雪芹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作者本人的认识,才有的书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才能如此准确无误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才能令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

虽被人评为“满口荒唐言”但是这“荒唐言”却自有其道理,不同于其他官僚的冠冕堂皇,个中道理又有多少人才能够理解,作为当时代的“另类”,曹雪芹所忍受的压力与所遭受的际遇,并非常人所能想象,才能写出如此富含道理的著作。

对于如此富含哲理的著作,《红楼梦》不失为时代的瑰宝,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影响,其个中的价值,更是需要人们去深深的体会,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书,它所带给人们的,何止是“新”,更是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价值体验。以自身为主体的际遇,更是为书中的内容增添了其影响力,增添了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