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制定教案时,需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与需求,教案的编写过程促进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思考,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5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5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能听清楚指令,用动作准确表示左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自制视力表。
2、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六页《左手右手》,红色水彩笔。
经验准备:
能区分左右。
重点:能听清楚指令,用动作准确表示左右。
难点: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活动过程
一、发现自身的左右
1、启发幼儿说说自己身体部位的左右。(手、手臂、肩膀、眉、眼、鼻孔、腿、脚等)
2、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指令做相应动作。如:摸耳朵、举左手、左手摸右肩、左手摸头、右手叉腰等等。
二、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1、出示视力表,视力表上有很多图形符号,你能说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2、引导幼儿辨别图形表示的方位。
3、根据教师所指的图形,幼儿用动作表示方位,如:上、下、左、右。
4、再次观察视力表,听指令请说出最下面一排第三个鱼骨头朝哪个方向?
三、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1、三位幼儿排成一排,说说xxx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幼儿两两相伴,面对面站立,听教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感知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差异。如:伸出右手拍一拍,伸出左脚碰一碰等,说说自己的发现。
3、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六页《左手右手》。仔细看一看画面中小朋友的左手在做什么动作,右手在做什么动作。
4、完成活动材料后,幼儿与同伴说说图中角色的左右与自身左右的关系。
5、在此基础上,用红笔将图中小朋友的左手圈出来。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练习。
活动反思
活动中,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左右,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幼儿用眼睛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幼儿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学习。在游戏环节,通过两个幼儿面对面站立,听老师指令做相应的动作,进一步让幼儿分清左右,感知“左右”方向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梳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其相对性、可变性。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足之处:
因为和幼儿是做反动作,所以我在示范时,有些失误。老师在示范时,应该规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活动设计还要游戏性一些,更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感知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小百科:左边意思是靠左的一边。
数学5教案篇2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正确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画图:树上有3只鸟,飞来了2只。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
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
3、小组内交流:3+2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的学生上来说一说)
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3+2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6、用小圆片摆出用加法算的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并汇报学习结果,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7、同桌让一人任意说出一个加法式子,先和同桌交流计算过程。然后指名你认为你同桌方法好的介绍给大家听。
三、练习:
1、p24做一做第1、2题,学生先说想法,或先动手摆一摆再写答案。
2、p27练习三第3、4题。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助你。你能说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吗?
数学5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在此基础上推断三个物体之间的轻重。
2、在操作中,能用符号正确记录出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结果。
3、感受操作活动中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皮球、铁球、天平、卡片。
2、学具:小汽车、橡皮鸭子、积木、天平、操作记录纸(人数一半)
活动过程:
一、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轻重。
(一) 用看一看的方法比较轻重
出示两张人物卡片,一个小孩,一个大人,比较轻重。
师:玉玉和哥哥谁轻?谁重?为什么?
总结:通过眼睛观察,小朋友们知道了大得重,小的轻。
(二) 用掂的方法比较皮球和铁球的轻重
师:是不是大的东西就重,小的东西就轻呢?看一看,老师手中的两个球那个重,那个轻 ,为什么?
请个别幼儿到前面,用掂的方法,感受皮球和小铁球的轻重,知道材料的不同也决定物体的轻重。
总结:我们还可以用掂一掂地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知道了两个物体的轻重不仅和大小有关和材料也有关系。
二、用天平称一称的方法来比较轻重,并学习记录结果。
提问:除了用看一看,掂一掂的方法,还有什么更准确的方法比较轻重吗?(幼儿讨论),对了,我们还可以用秤一称的方法来比较轻重。
1、 认识天平
师:这个称量工具叫天平,两端的叫托盘,是盛放所称物品的,把两个要比的物体放在托盘中才可以比较轻重。
2、 学习称量,记录轻重。
师:把皮球和铁球放在天平上,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讨论)
总结:往下沉的一端说明重,翘起的一端说明轻,我们用箭头来记录下他们的'轻重,铁球重,用向下的箭头记录,皮球轻用向上的箭头。
三、 尝试比较三个物体的轻重。
1、 出示玩具小汽车、橡皮鸭子、积木,讲解操作的方法,比较出他们的轻重。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他们三个玩具的轻重呢?(称一称)三个玩具应该怎样称呢?(幼儿讨论)
总结:我们可以先用小汽车和鸭子比,再用鸭子和积木比,最后小汽车和积木比,把每次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再说一说哪一个最重,哪个最轻,并记录下来。
2、 鼓励幼儿自己探索比较,教师指导
师:现在请你和好朋友,两人一组互相合作到天平前玩一玩,称一称,再把结果记录下来,一定要按照记录纸上的标记称,记录纸上画什么酒称什么。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提醒幼儿按记录纸上的要求称一称,比一比,分配好任务一起合作完成。
四、 讲解操作结果,活动小结。
1、 询问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或者不明白之处,及时给予指导。
2、 把部分幼儿的记录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并请该幼儿讲一讲比
较的过程和结果,其他幼儿帮助检验一下是否正确。
3、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完整的讲述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先是小汽车和鸭子比,汽车重,鸭子轻;再用鸭子和积木比,鸭子重,积木轻;最后用汽车和积木比,汽车重,积木轻,汽车比鸭子和积木都重,所以汽车最重,积木比汽车和鸭子都轻,所以积木最轻。
4、用所学的推理方法,比一比图上物体的轻重,要求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出过程。
数学5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xx少得多,可能是( );
3270 4819 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 874 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xx 2090 20xx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 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 20xx-619= 1830= 96060= 0.37+0.73=
1.4-0.5= 0.30.04= 80.01= 2.29229= 82+62=
+ = 20-1 = = 1 = 9.1 =
0 = 12.2+8%= 812.5%= 50%= 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 71799+717 20xx-172832
88434+1721 1593-[(4419+44)5] 125208050
139+159+179 1040.25 0.32+11.7+4.68
数学5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瓢虫纸具打印若干份。
2、树叶纸具3片。
3、小虫若干。
4、ppt课件、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四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小班数学教案《瓢虫找家》含ppt课件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1)通过照顾小瓢虫,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师:“瓢虫宝宝的妈妈生病了,想请小朋友帮忙照顾瓢虫宝宝,请你选一个瓢虫宝宝来照顾,拿到后看一看你的瓢虫宝宝身上有几个斑点?伸出手指数一数。”
(2)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师:“瓢虫宝宝们肚子饿了,它们最喜欢吃虫子,我们带着瓢虫宝宝去抓害虫吧。”(听着音乐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抓害虫)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有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瓢虫宝宝们累了,想休息了,它们喜欢在什么地方休息?(树叶)请你们送它们去树叶上休息。(送的时候要求幼儿1个斑点的'瓢虫宝宝送到有一个圆点的树叶上,2个送到2个圆点的树叶上,3个……)
(2)集体验证。
四、结束活动
幼儿学小花猫走路轻轻的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1.这次活动非常适合孩子们,大多数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把知识运用于活动和游戏中,都能积极的参与。
2.有两个孩子积极性不高,一个年龄稍微小半岁,另一个脚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