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6篇

时间:2025-01-20 作者:Cold-blooded

通过系统化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教案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们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6篇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篇1

基本要求:

(1)朗读课文

(2)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惊弓之鸟”的意义。

(3)给学生布置作业

?教案设计】

一、课题:《惊弓之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更赢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难点:理解更嬴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四、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

导入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一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能猜出这是说的哪个成语吗?(出示成语释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顺通生字词。

2、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赏析

1、检查提问:那是一只怎样的鸟?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自由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

(4)朗读指导: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8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a”,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2、更赢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投影仪出示:想想更赢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4、为什么一起打猎的其他人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小结作业

“惊弓之鸟”可以比喻怎样的人?想一想身边或书里读过的故事中,有没有类似“惊弓之鸟”的人。明天上课需要大家说说你的见闻和感受。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篇2

?詹天佑》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熟练认写课后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

体会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难点】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讲授法、讨论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京张铁路修筑纪录片。

1900 年开始, 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侵占, 为进一步控制我国北部,纷纷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但事实上,京张铁路最后却是完全由我国自主修建成功的。这一扬眉吐气的壮举离不开一个人——詹天佑。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詹天佑是如何在那么艰巨的情况下将铁路修筑完成的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结合导学案同桌间互相检查字词。教师总结点拨。

2.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第一段(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总第二段:(2——6):修筑京张铁路。分

第三段:(7):京张铁路建成的意义。总

(二)深入探究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1.杰出——工程技术扎实。

第五段:开凿居庸关①山势高②岩层厚→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开掘八达岭隧道 隧道长→中部凿井法第六段:青龙桥:火车爬坡

2.爱国

那些词句可以体现出詹天佑的爱国呢?

第四自然段:临危受命(不怕困难、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 工作精密(“大概”“差不多”这类词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不畏艰险(亲自带学生测绘,恶劣天气也不停止) 任劳任怨......

意志坚定......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京张铁路修筑完成的意义。

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环节三:巩固提升

播放视频——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环节四:作业设计

1.阅读老师在微信群中发放的资料。

2.可以把巩固练习的交流成果写下来,150 字左右。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认识鲸是哺乳动物,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鲸的图片、视频展示仪、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养过小动物吗?由于禽流感我们都不敢养了,因此、老师决定养一只大鱼──鲸,同学们觉得怎样?

2、如果想劝说老师放弃这个主意就来学《鲸》这课(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想想你准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服老师不养鲸这种鱼。

3、小组讨论。

4、交流反馈,劝说教师不养鲸,并相机指导朗读及展示教师、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

⑴从鲸是用肺呼吸及胎生的证明鲸不是鱼,是哺乳动物。

⑵鲸体型大。

⑶鲸食量大。

⑷鲸寿命长。

⑸鲸是群居动物。

5、教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展示鲸死亡的图片,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其死亡的原因。

2、学到这儿大家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找找课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篇4

一. 出题方向

生物学科的题目来自教材的各个模块,多数情况下教师会拿模型或图片作展示来进行讲解。

二. 精选试讲课题

初中

1. 生物的特征

2. 动物细胞

3. 光合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4. 消化和吸收

5. 神经系统的组成

高中

1. 基因突变

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 呼吸作用

6. 光合作用

三. 生物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模板

1. 导入(1.5分钟)

同学们,上课!然后开始导入的设计。

(1)图片

(2)动画

(3)模型

2. 新授课程(6分钟)

(1)观看图片或者模型,向学生提出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加对本节课的兴趣。(这个过程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3)教材内容讲解(老师用问题或者模型引导,讲解本节课知识点)。

(4)答疑解惑。解答学生的重、难点问题以及不理解的知识。

3. 小结(1分钟)

小结的过程注意要让学生来说。

4. 作业的布置(1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篇5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鲸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篇6

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的例1,第76页“做一做”的第1题及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1一5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准备

每人3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 ÷20 = ( 12o×3)÷(30 ×3 ) = ( 120 ÷10)÷(30 ÷10 ) =

(二)教学实施

1.教学教材第75页的例1。

让学生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

=

为什么相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代表发言。

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从左往右观察)(从右往左观蔡)

3.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老师分别板书出来。

4.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

,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6.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7.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涂色,范文,然后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

8.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可以把

化成

,也可以把

化成

,再比较。

9.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3题。

学生两人一组,由一人说一个分数,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相等的分数。

10.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4题。

引导学生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老师启发学生观察,推算出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可以同时除以几,得到一个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

1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

进行口答练习。

(四)思维训练

1.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呢?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15 =

=

= 6÷()=()÷6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