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7-18 作者:Indulgence

心得体会的书写是可以让自己的逻辑能力得到锻炼的,梳理清楚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对自己的内心观点进行剖析,这样的心得体会才是优质的,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6篇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篇1

最近正在重读《家》这部经典著作。初一的时候只读过一半,这几天正好借着电视剧《家》的热播重读经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家》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中又有着某种相同——

瑞珏,旧社会的一个女人,可以说死在封建的礼教下,也可以说是死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下。我宁愿认为她是死在对爱情追求下,也不愿认为她是死在封建的礼教下。因为最起码他追求到了她的爱情,那是有价值的死;但在那个封建思想弥漫的社会下,如果说她死于封建礼教,那并不希奇,封建礼教下死的女人还不够多么?鸣凤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会让我觉得她的没有任何的价值。所以我更愿意说瑞珏是被爱情葬送……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篇2

一向以来都不喜欢描写封建时代关于大宅子故事的书,觉得读来味同嚼蜡。但是却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巴金写作《家》是不满30岁,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类似的题材看到的比较多,谈谈几点看法:这本书虽然如中国新文学史(关于巴金节录)所写的: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发表《家》时,巴金还对文学蒙昧无知:我写小说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

?家》一书写的是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一代青年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这里,我只想谈谈最耀眼的觉慧。

我猜想,这个形象的出发点,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诚然,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旧历新年夜,他救济讨饭小孩,并思考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把社会的面目改变吗?你以为你这样做,你就可以使那个小孩一生免掉冻饿吗?你,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最后蒙住耳朵走进房里,颓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对旧礼教,与琴争辩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龙灯,反对请巫师为高老太爷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爱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于反抗,并最终挣出了大家族的束缚,乘着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走向新的生活。

无论是觉慧的心灵的蜕变历程,还是在大家族阴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结局的凤鸣等人物对命运无声的抗争,透过巴老的笔,我们能看到两个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满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如巴老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即便文章有着一个沉重的主题,字里间仍表现了青年人所特有的活力、困惑和斗志。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书里的人物,埋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的浇灌、照射下生长。而有着一层温室护罩的我们,却是脆弱的,有时甚至丧失了可怕的斗志。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篇3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杯具”——这是巴金在读完了小说《复活》之后的一声感慨,而我觉得这恰是觉新生命的写照。

整部小说以“五四”户外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有昌盛至破亡的过程。这个家庭拥有着华美的外衣,貌似是豪门大家世代书香,其实在这层光鲜的外表下,以高老太爷为首的那些所谓的“卫道”“护法”者早就受了封建思想荼毒至深,他们不追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固守旧制,压制一切反抗,竭力维护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亡,不亡不孝”这一类的旧话。有这样一个封建的大家庭,这对于期望新生活却身为长孙不得不挑起家庭重担的觉新来说无疑是道枷锁,将他的身体心灵牢牢禁锢着,在矛盾,挣扎,痛苦,懊悔中艰难过活。

书中这样写道:“‘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对他的确有很大用处,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我并不觉得矛盾”,因此,他坦然地以便读者新思想的《新青年》,一边继续地过旧式的生活。

觉新自我也曾说过:“我的生命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正因我不愿意反抗,我自我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都做过美妙的梦。但是都被人打破了,我的期望没有一个实现过,我的愉悦早就被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

连他都认为自我是一个牺牲者了,又何来反抗一说》因此,在祖父母亲的安排下,他放下了青梅竹马的梅表姐,娶了另一个少女瑞钰;因此,他放下自我喜爱的化学,开始了上班生涯;因此,在他的妻难产而死时却不能见她最后一面……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可到头来他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却是失去了两个他爱的女生。

他心里不是不痛,只是从来都没有在人前流过泪。他是令人惋惜的,正因他的身份——长房长子,让它失掉了反抗的.资格,只能忍受精神上的折磨。

对觉新,觉慧多次批评他的懦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正因觉慧能了解哥哥作为一个被牺牲者的无奈情绪,觉慧能毫不犹豫地选取逃离这个家庭,但觉新能够么?

属于那个时代阴霾下的青年,都拥着一颗劈开黑暗见日明的心。他们在反抗和斗争中,有的是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只正因心中仍有梦,因此他就能忍住痛,只正因他的心中仍小小地希冀着愉悦,因此,他能坚强地活下去,而不轻易轻贱性命。

觉新觉新,你最终还是,觉醒了吧。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篇4

这个假期我读了商晓娜的《拇指班长——可爱预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主人公孔东东的成长路走的太厉害了,都可以“预言未来”了。不过在生活中有时候人也可以预言一件小事,不过只是大概。记得我有一次考试,考试前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我考了70多分,回家就只好被动接受了爸妈的混合双打。

当读到“我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个家伙说谎不打草稿,说出来的话一丁点都不符合逻辑”的时候,我笑了,因为这里的语言很有趣。当看到“我忘了自己也是感冒患者,跑起来虎虎生风”这里时,我感到了孔东东的正能量。

这本书中有一句“时光手表不是你的后悔药”,我觉得甄苇大博士未来的孙子——甄可爱说得好,有时候我一犯了错误就和孔东东一样,想让时空倒流,阻止错误的发生,当然这是不可能的,错误一旦发生了,我们就只有接受的份,所以我们要敢作敢当,既然出现了错误,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它。

这本书还是一个雷电厂,雷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看这里,“没错,我认定自己遭到了绑架”,我的心腾地一下跳了起来“不会吧,绑架!他还能回去吗?”再看这里,“直播里都说了,你们的学校即将更名为‘大鼎小学’”,我直接把喝到嘴里的水喷了出来“‘大鼎小学’,亏他们想得出来。”一会儿绑架,一会又‘大丁小学’,我的心哪,一会儿跳起来,一会儿喷了水,求我心理阴影面积。

这本书的故事整体一波三折,算得上是一本好的小说。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篇5

经过一个暑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的家的心得体会篇6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读的巴金先生的《家》之后的感想。初读《家》,也许这个故事并不吸引人。然而一本好书,是引人渐入佳境,一点点接近主人公,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家》,是我目前读过最令人身临其境,并且带来颇多感动的书。

?家》描述的是,中国已经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在新思潮的带领下逐渐变革,金陵城的高氏一族却处于旧的封建家长制中,在时代的影响下,年轻一代开始觉醒、反叛。高家不能结婚逐渐衰弱下去,直至最终崩塌。其中,以长房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为主,一个故事展现了这个家族的悲欢离合。

巴金先生所写的《家》之所以打劫人心,不仅在于作者投入了他的爱情,融入了情感去写,更在《家》所表现的一个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三代人的斗争。作者所描述的这个家,是这个时代的开端,亦是这个时代的结局。在高公馆中,有着雕梁画栋的房屋,迂回的行廊,精致的花园,时时可以听见欢声笑语,俨然一个人丁兴旺、诗礼传家的奢华的大家庭。可是这是一个华美却脆弱的表象,在暗地里,人人想着勾心斗角,互相排挤,而大难临头的时候,他们便一哄而散,这个家族只剩下空架子,孤零零地立着,既滑稽,又悲哀。这不过是一个血腥、专制的、腐朽的、自己挖成了自己的坟墓,自己又把自己埋葬了的旧封建家庭的代表。

整本小说,仿佛满满地承载的是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血泪,妥协或斗争。但在我眼中,这不仅仅是三个人,而是千千万成个人,小说的重心不在描写人物,而是在透过人物,写出他们身后的封建制度。青年们,少女们,在纸上的控诉,反抗甚至是少有的欢乐,都不免有阴云的笼罩,压迫,要使他们成为傀儡,成为旧礼教的牺牲品。

有的人,譬如觉新,便成了这牺牲品之一。觉新作为长房孙,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而他也的确从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成绩也优异,觉新盼望着到国外留学,盼望着娶自己的表妹钱梅芬,却屈服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娶了素不相识的李瑞钰,同时与表妹分离。而恋爱的结束,又成为了祸难的开始,从此觉新行尸走肉一般地上班、下班、在长辈与弟妹们之间周旋,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维系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庭,牺牲了爱情,牺牲了自我,最为可悲的是由于荒诞迷信的借口:避血光之灾。他将自己的妻子送到阴冷的城外生产,导致妻子死亡,他却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上。觉新总是在屈服,总是在让步,他总是“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像宝贝似地被人珍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新是这样一个让人不能不心痛、叹息,继而深思的人。觉新作出的牺牲,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性格感性软弱,更是由于他作为“长房孙”,在年轻一辈和年长一辈的中间作为桥梁而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在那时,像他这样的青年必然还很多,他们一脚踏在旧时代的阶梯上,另一脚又踏在新时代的阶梯上,作出无谓的牺牲而试图将分裂的两代弥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也浊是没有看见旧时代血腥的倾轧、斗争,只是因为他们舍不得旧家庭,也不希望看到新一辈离去,他们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哪怕这需要许多人为此牺牲自我,牺牲一切。作者在书中悲哀地说:“这般人是没有希望了,是无可挽救了。给他们带来新的思想,使他们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的腐烂一样。”作者指责道:“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都是矛盾的!”不知有多少人,有着如此的矛盾呢?

小说中,还有其他的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人物,比如鸣凤。她只是一个下人,一个小人物,可是作者却不惜耗费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她投湖自尽之前的心理活动。她在湖边的悲泣,是那样令人心痛不已。她哭诉,她从不曾伤害过一个人。她同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为什么人们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目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她悲伤,感到有一堵高墙隔在和和觉慧之间。最终的纵身一跃,一个美好的生命悄志声息地消逝在冰冷的湖水中了,可怜的鸣凤啊,她温柔、谦和、美好、聪慧,不过因为她是女人——被视作傀儡、玩物的女人,因为她是下人——被蔑视、践踏的下人,就遭到如此的厄运,被随意地送给别人,完全不被作为一个人来看待。平常,鸣凤也是同觉新一样,温和地默默承受一切,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她会有这样的勇气,以死来反抗专制的压迫。从这一点来看,全书中不是幼稚而大胆的觉慧,而是可怜可爱的鸣凤,在她身上,旧礼教的黑暗与青年的热血的碰撞达到了极致。从这矛盾中迸发的力量让人不能不惊叹、敬畏!这也正是巴金先生的作品的可贵之处,他是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投射到纸上,使每个人都有头脑,有思想,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巴金的笔下,许多年轻鲜活的生命在挣扎、呼号,为了权利,为了自由,他们抗争着。他们不仅仅是那个旧时代最鲜明的记号,今天或许仍然有许多这样的人,受命运捉弄,受权势压迫。即使我们不敢说,凭借主观的意愿就可以扭转局面,但是,看看觉新的例子,“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可以生生断送一个人的青年,我们可以知道,面对压迫唯有奋起反抗,才有机会赢得胜利。巴金的《家》,我们不仅可以将它看作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更可以看作是对青春的呼唤,对奋斗,对斗争的呼唤。面对困境,我们要说:“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家》仿佛是一幅恢宏的画卷,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一个混乱的时代,矛盾的时代。妥协者,让者都会沦为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勇敢无畏的抗争者,方可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燃起全身的热血,无所畏惧地向前开辟属于我们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