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读后感5篇

时间:2025-10-19 作者:couple

撰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逻辑清晰,确保思路贯通,撰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对作品的批判性思维,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传统文化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统文化读后感5篇

传统文化读后感篇1

读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源泉。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

首先,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生育了我,养育了我,教育了我。到什么时候我都不能忘记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

其次,我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了尊“师”。《程门立雪》让我深有感触。北宋时期,有个进士叫杨时,特别好学,曾在程颐门下学习。一天,杨时来向程颐求学,却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不愿打扰老师,便静立在门外等候。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时仍在门口静候,直到程颐醒来,才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老师的全部学问。我也要向杨时学习,诚心诚意向老师求教,谦虚谨慎,做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第三,我还学会了交友。传统文化中告诉我们交朋友要讲究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同学之间有了困难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永世相传!

传统文化读后感篇2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读后感篇3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 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 上看,要 ” 温故知新 “ 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 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传统文化读后感篇4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今日,在教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先《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俭,宽容很多,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日,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当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我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此刻,我已经认识到了自我的缺点。

传统文化读后感篇5

听了王财贵教授讲了中华传统文化,让我深受教育,他经典的演讲升入人心,开始重新反省自己到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少。

王财贵教授其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从小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不要做文化的侏儒,是啊,在当今这个社会有多少人知道学会感恩和孝道,知道感恩的真正含义,知道怎样生活才道德,怎么样做人才不会失去尊严。现在的我为人母亲了真正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熟话说”养女才知父母恩“真是一点都不假。弟子规 ,我们可以发现首孝悌是当头第一篇,“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就是告诉大家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让我们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