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1-01 作者:Lonesome

读后感写的好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写作水平,读后感一定要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出来才是完整的,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篇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

哲学是什么?应该是很枯燥难懂的吧。在阅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哲学。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从此以后,苏菲就开启了学习哲学的道路。她学习了古希腊哲学,认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众多的哲学家。可渐渐的,苏菲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少校艾柏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的生日而虚构出的人物。在故事的最后,苏菲终于逃出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中。

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封信上的那三个字:你是谁。苏菲收到信后再思考这个问题,正在阅读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谁呢?

这是也许每天都会有人问的问题,这是平时做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想,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是学生?我是女孩?那学生不止七一个,世间也有成千上万个女孩。如果我换了个名字,如果我的长相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会不会真的有灵魂。如果是这样,我只是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灵魂与思想才是真正的我,是这样吗?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个星球,而我、我们,更是宇宙中非常渺茫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停止转动。那我该怎样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记住我是谁呢?

我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说明。

你是谁,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或许为穷尽一生也不知道:我,到底是谁。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2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3

我喜爱的这本书名字叫《苏菲的世界》。它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主要讲:一个叫苏菲的女孩收到一个名叫“席德”的神秘人的来信,此书便以苏菲于席德通往的书信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介绍了大自然、世界这个“潘朵拉盒”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了我们,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有些怪异,仿佛作者也有些预料不到结尾似的。苏菲在于席德的书信来往,至使苏菲终于发现自己的世界是不复存在的,只是一种大脑思维的想象,那是一种心灵空间。心灵的想象只是想象,矛盾的逻辑只是逻辑。当意识不到自己的意识时,那就像艾伯特所说,已经滑到那只白兔的皮毛深处去了。我们不仅仅是通过艾伯特的口、少校的礼物,还通过这本书自身,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我想,这本书也是爸爸为了让我理解哲学而精心为我挑选的吧。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一切的起源的解释都是可能。中国人说,“不知生,何知死”?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吗?也算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吧!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4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所以,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题记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诸如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想过吗?或许,你想过给自己换一个名字,然后对着镜子做自我介绍,却觉得这像是别人在做自我介绍;或许,你想过宇宙是如何产生的,但最终,在从无到有的这个问题上,你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此种种,到最后,你不耐烦了,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小世界就好了,何必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想一些根本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呢?于是,你不再好奇了,开始专心研究自己的功课,久而久之,你习惯了身边的所有事物,这些问题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了。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啊!为何人们都只对诸如“你考试考多少分哪?”“你数学作业的最后一题怎么写的呀?”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而不对有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问题感兴趣呢?难道你不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却不问问有关这个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样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不恭敬吗?

确实,我们的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礼帽中拉出来的一只白兔。只是这个白兔的体积极为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能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非常惊奇。然而,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毛皮,并且呆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顶端。可是,深入兔子的毛皮,又会有什么好处吗?不论我们研究什么事物,都需要有好奇心啊,世界很大,我们远远还没有了解完全,为何这么快,就要滑向兔毛深处呢?且不说庞大的宇宙,暂且就说地球吧,抑或是你生活的那一小块地方,你真的能拍拍胸脯说,是的,这块地方,我全部都能完完全全了解吗?如果你觉得你不能做到的话,那么很遗憾,你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兔子的毛皮,你不是一个孩子了,但你也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你需要一个哲学家真正的来拯救你,把你拉到兔子的顶端细毛上。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被一个哲学家拯救了。一天她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奇异的信件。当然啦,这封奇异的信件,就是那位哲学家写的。里面的内容,便是我们开篇的那两个问题。就这样,在一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一些哲学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由一名叫做席德的女孩的父亲所写的给席德的生日贺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和她的老师艾伯特运用他们的哲学知识,发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件极其哲学性的事件在发生。他们是书里的人物,有一个人在外界操纵或是监视他们的所有行动。他们运用他们的哲学头脑逃离了监视范围,来给这个人(也就是席德的父亲)一个教训。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啊,你想过其实你自己其实可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书中人物吗?这不是很有可能,但也许是一个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都是宇宙漫天繁星中的一粒星尘。

人生如星尘。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诚然如此。

所以,保持你的好奇心吧!做一个真正好奇世界、了解世界的哲学家吧!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5

花了一个星期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实这也是属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没有将它读完的书。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它,只是曾闻过其名,感觉口碑还不错,就刚好凑了个单。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正如苏菲的母亲一样,我们开始太过熟悉这个社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不会再想着去深究。

在《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内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设置悬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奇特的地方。最开始可能觉得一切还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知道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某处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可是突然文中出现了魔鬼,你要注意,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这就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你能懂这种感觉吗?

我并不明白,我觉得我很需要作者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都相信,小说中所有出现的内容都不会是无意的,它是会为下文做铺垫的。可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浪漫主义的反讽,你听说过吗?

直到席德出现,我才开始明白,原来我之前阅读的所有有关苏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说,没错,我是在看《苏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可是我没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而已,也正因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变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情有可原。

我觉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开始变得神秘化,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跑出来的吗,他们可以自己反抗吗,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吗,他们的生命难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吗?

别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说而已。这本小说的神奇我觉得不在于它给读者灌输那么多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哲学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开始觉得哲学的神奇之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是一本不应该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写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6

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的乐趣。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道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顺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苦难就是人生的老师,然而逆境则是通往真理的必经之路。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逐步迈进了深奥的哲学王国的人口,哲学问题更进一步激发了苏菲的好奇心,正是这好奇心使她勇于探索与富有想象地思考。而在当今社会,勇于探索与富有想象地思考正是少年们所缺乏的,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一颗好奇心,便会慢慢指引我们通向成功之路。

好奇心居然能让一位十四岁的少女理解了这些深奥又枯燥无味的人生理论,这就是好奇心传递的正能量。她的导师艾伯特又以信封式将哲学的理论、真理与名人一生理念传授于她。世界像奇迹一般在她眼前展开,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所学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探索真理,然而事实真相远远要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拜伦说过“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打击,有的人可能会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但是从容与平静面对真的很重要。人生不如意十有89,人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宽心化解之。

生活需要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去对待,对待失意和打击更要如此,失败不必气馁,只要我们把它当做横在你面前的一块大石头,摆正它,蹬上去,说不定让你的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了呢?《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