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读后感模板6篇

时间:2024-01-01 作者:Indulgence

高质量的读后感可以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了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将读后感写好,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国》的读后感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国》的读后感模板6篇

《三国》的读后感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伴随着这首《临仙词》,我翻开《三国演义》,不禁融入那金戈铁马,烽火狼烟,又英杰辈出,常闻轶事的东汉末年。

提起《三国演义》,不少人想起的是“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想起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想起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想起的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细数我们熟悉的姓名,那是一条长长的名单:坐拥半壁江山的曹操,国富民强的孙权,得尽人和的刘备,以及笑到最后的司马炎……。然苏轼先生曾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其实,不难发现,那些三国中的“知名人士”,谁不是具有“过人之节”的呢?

如“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其人“长壮有姿貌”、“吴中皆呼为孙郎”英年才俊。其人品更是一等一的,《三国志》记载说“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而且极重情义,当年孙策临终将东吴托付给他,二十余岁的他就替孙权扛起了这个重担。赤壁一战,以五万人大破二十万曹军,将他与力主投降的张昭等人比较起来,简直高下立判。若不是昔时的忠心耿耿,哪来之后的赤壁风云?

“乱世之奸雄”曹操也是一样,他极有政治眼光,在乱世之中,迎回献帝,又于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之后降刘璋,破马超,灭张鲁,功绩累累。而他本人也不是小说家言的“奸诈狡猾,酷虐暴躁”。相反,他宽容大度,赏罚分明。当他战胜袁绍后,搜出了许多封营中数将于袁绍的来往书信,但他并没有一封封查看并治罪,而是一句“时孤尚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宽恕了他人。而当他犯了自己制定的践踏农田之罪时,也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割发以代首”,相当于判处自己髡刑。身为一军之将,实属难得。若不是当时的豁达开朗,哪来之后的半壁江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更不简单。他依法治蜀,铁面无私,在第三次北伐时,由于自己的决定错误,不仅自断臂膀,挥泪斩马谡,而且连书上表,请求自降三级,贬为右将军,这才使得蜀中居民安居乐业。而且他重德不重色,自己择妻不观颜色,只重才德,这种心胸又有几人能做到?若不是他恩威并施,法重如山,哪来之后的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以弱图强?

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在这种境况下依然能保持气节,宽容大度,表里如一,想必成功也并不难了,我们更是要从小做起,培养自己的德与才,体现自己的“过人之节”!

《三国》的读后感篇2

人是有竞争意识的动物。古往今来,多少国家为了竞争领地而爆发战争,最终结果总是强大的国家赢得地盘,而衰弱国家要么被强国吞并,要么被缩小地盘。《三国演义》讲的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先是宦官把持朝政,后是黄巾作乱。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了一统天下,各自建立了魏、蜀、吴国,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阶段,于是汉朝灭亡。此后,各国一直在为争夺领地而爆发战争。诸葛亮病亡后,魏国势力越来越大,不久,蜀国于魏景元四年(263年)灭亡。接着,泰始元年,司马炎改国号为大晋。最后,在太康元年(280年)大晋灭吴国。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古代人们竞争领地,现在人们竞争学习。其实学习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优胜劣汰。于是,我与我的同学开始了学习上的“战争”。五年级下学期开学后,学习“战场”上的火药味挺浓。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袁婧怡。谁知学期伊始,她数学期初卷和英语一单元卷竟然连得两个满分,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吓得我心惊胆战。

还好袁婧怡的后劲不足,过了几天她的成绩马上一落千丈,给了我超越的机会。我心想:袁婧怡的弱点就是成绩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差;我的成绩虽然不十分出众,但是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很稳定。我要保持这个状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你看,学习真跟打仗似的,得有勇有谋。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的成绩一直在优、良之间徘徊,下半学期,袁婧怡的成绩稳定起来,似乎已经察觉出期末临近了,期末考试要是考砸了,她的家长肯定没好脸色给她看。于是,她比平时更努力用功了。在她的带动下,我也用功起来。我们俩开始了暗暗斗争,觉得非分出个高下不可。

终于,期末考试这一难关被我们攻克了。我和袁婧怡的成绩都很不错。我悬了一个学期的心终于放下了。三国时期,多少英雄好汉为了帮助祖国统一天下而洒热血;二十一世纪,多少学子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寒窗苦读。只有努力与别人竞争,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三国》的读后感篇3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地想起了胸怀大志,仁义之至的刘皇叔,想到智谋超群,神机妙算,诸葛亮孔明先生,想到英武非凡,忠心耿耿,的关羽,想起艺高勇猛,正气凌然的张飞,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不良的曹孟德,忘恩负义,阳奉阴违的孙权……

(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过无关斩六将’,还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快,就连我也被书中人物的那些料事如神的英雄气概所吸引。

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新野’留空在败曹营,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语以对。

在读到‘诸葛亮三气周公瑾’时我在一次佩服诸葛亮的计谋,而为周瑜才智出众,但终因心胸狭窄而气绝身亡感到惋惜。这一段,是在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更不能瞧不起别人,如果想方设法去害人,自己终会尝到苦果。

诸葛亮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为蜀汉基业奉献出了多少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荣华富贵‘大汉丞相归天了’想到这里我的心隐隐作痛。哎!诸葛亮一生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可真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人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瞧瞧我们呢?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浩瀚的图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学习呢?

《三国》的读后感篇4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东西泛着光芒,犹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细小却珍贵,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而它们的作者,那些呕心沥血,为自己梦想一路挺进的人,也就这样紧紧地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灵魂与他们的作品一样万世不朽。这样一本书,它亭亭玉立在文学的巅峰,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勇士舍生忘死,为了国家而拼杀的故事。

不论是狡猾奸诈的曹操,忠厚老实的刘备还是有勇有谋的孙权,都被这一本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活力与生命。或许只是寥寥几笔,一个清晰透彻却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

我曾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叹服过。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轻盈却珍重的书,我的眼前就总飘荡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谋,刚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战更是使得曹军大败,元气大伤。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连周瑜也略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敌军多疑的特点,用一招“空城计”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扭转乾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刘家打下天下,他呕心沥血,写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师表》。这种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叹服!

我曾被赵云的忠诚折服。我曾向远眺望,想象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穿着金甲,在数以万计的敌军里七进七出,只为保住自己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该是多么威武与决绝,那种危难关头毫不犹豫的反应,更是证明了他的一片赤诚。

《三国》的读后感篇5

等到姜维连夜差人修好栈道后,整顿好军粮兵器后,调遣好船只后。又一次向后主表奏,说他要率军攻打魏国。后主刘禅看表奏之后,表示他很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让姜维去带兵攻打魏国。每次我看到他决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种犹豫不决。从未有过自己的决定,也从未有一个当好君主的模样。真是丢他爹刘备的脸。

谯周给刘禅说,请一定要阻止姜维进军攻打魏国。我夜观天象发现,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现大篓子,所以还是不要让姜维打仗的好。后主听了后,就说让姜维试一试,如果打了败仗就再阻止他。谯周听了后,就回家装病不上朝了。我看了这些内容,发现一件事,你们古人都好装病,一旦遇到挫折。你们古人的心灵就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吗。不过诸葛亮也装过病,但他装病,是为了让刘备当上皇帝。那个时候,大臣们都想让刘备当皇帝,但刘备就是万般推辞,最后呢,还不是当了。所以说,这种事,推辞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维临出发前,问他的部下廖化说:我现在出师,一定要恢复中原,我应当先攻打哪里?廖化也是个老实人,直言不讳,直接说这仗没法打,我没法决策。姜维听了后生气啊,直接让廖化留守汉中。自己决定去洮阳。廖化啊廖化,你说你,刘禅都说让姜维带兵出去打仗了,你这个时候再说,这仗不好打,我没法决策。任谁都会生气,更别提姜维。

邓艾和司马望(又是你俩)那个时候正在谈兵,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派人去打探姜维要去哪里。司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阳去了,就问邓艾,姜维多计,难道是假装攻打洮阳实际上是攻打祁山呢?邓艾这个聪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维这是要真的攻打洮阳。

司马望知道后,肯定是各种好奇。邓艾就说,每次姜维都出现在咱们有粮食的地方,现在洮阳那里没有粮食,姜维一定料想我们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所以他才攻打照样。如果他得到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积粮草,联结羌人,缓缓图之。司马望又问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司马望真的是好爱问问题啊。邓艾也是真的喜欢回答问题。邓艾说,咱们可以先撤走这里的军队,兵分两路去救洮阳。距离洮阳有二十五里远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这是洮阳的咽喉之地。你引一军在洮阳埋伏,偃旗息鼓,大开西门。我再引一军埋伏在侯河,这样一定能大获全胜。

他们计划好后,各自按照应定的计划行动。只留下一个不出名的将军留守祁山寨。

《三国》的读后感篇6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虽勇冠天下,可他有勇无谋,还尽干一些卖主求荣的事。想那时,国贼董卓只用了一匹赤兔马,就收得吕布前来归降,而吕布竟杀死了自己的义父丁原。这正如张飞所骂:“三姓家奴”!

想当初,吕布其实是可以和刘备一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可是他骄傲自大,根本听不进军师陈宫的良言劝告,反而一再相信那些小人的谗言,最终被曹操活捉,身首异处。

再看诸葛亮,他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勇有谋的他最终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他自己也当上了一国的丞相。

?三国演义》中,周瑜不停地为难诸葛亮,有一次让他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羽箭,而诸葛亮凭着智慧,在三天内就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面对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还上演了一出“空城记”,成功击退强敌,凭的同样是胆略和智慧,这正是吕布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在刘备白帝城黯然去世后,诸葛亮并没有像魏国的司马氏那样越位登顶,而是遵循先帝托孤遗嘱,一心一意辅佐阿斗,先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最后未能如愿,但他的一腔赤胆忠心,与日月同辉,永远为世人所景仰。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像吕布那样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意志软弱、见异思迁。要多学学诸葛亮,胸怀远大理想,凡事都能动脑子,有勇有谋,做好每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