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9-11 作者:pUssy

一篇有效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宣传典型,推动工作的效力,想要写出优秀的事迹材料,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人物背景,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7篇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1

7月13日下午,主题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培训课在3楼礼堂进行,本次课由启航学校总校教学副校长刘承武主讲。刘校长在现场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将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发生的故事细细道来,对于师德师风的详尽阐述,循循善诱,笔者感触颇深。体会如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老师为本。一个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一个学校的兴衰在于老师。老师是立校之本,师风便是教育之魂。

一、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我们要做好学生们的榜样;

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自身必须要做到品德高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为老师,我们要做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言出必行,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要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在工作、为人上能以身作则,我们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二、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才,我们就要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把书教好;

教书育人是树立师风的关键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如同一艘船上的舵手,我们开着船常年累月行驶在其中,将一个个渴望成才的学子顺利送达彼岸。虽然路上有时避免不了大浪滔天,有惊无险,但是也会迎来风平浪静,阳光灿烂。

三、关爱每一个学生,杜绝用有色眼镜去区别对待某些学生;

一个老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在启航学校,我们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我们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用无私的爱去引导每一个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

四、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学术创新的意识;

常言道:“学无止境”,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学术创新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积极提高,勇于创新,做到“教到老,学到老”。

最后既然我们选择了老师,选择了启航学校这个好平台,就要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对自己的选择要无怨无悔,努力做到敬业爱生、不计名利、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求,但求更好!我们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2

这群“绿鹰”,就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从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就担负起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39年间,他们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飞播为人民,矢志播绿助脱贫,飞播航迹遍布130多个县(市)300多个播区,在西部大地绘就一片片新绿,极大改善了播区生态,也帮助人民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日子。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过去林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1983年,榆林上空飞来一架架“绿鹰”,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驾机为犁,用飞机将林草种子播撒在榆林的荒山荒沙上,这一飞就是30多年。

“绿鹰”播撒的不仅是绿色,更是希望。放眼一道道山梁,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感慨道:“现在的榆林,大地绿了,群众富了。就拿畜牧业来说,我小时候30亩地养不活1只羊,飞播后1亩地可以养活6只羊。下一步我们在飞播林的基础上还要培育更多经济作物,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

地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处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曾流传着“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的说法。这样的状况在“绿鹰”的坚持下悄然改变。截至2020年,“绿鹰”已经在这里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有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一颗颗从天而降的种子扎根荒漠,播撒出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希望。

39年间,“绿鹰”的绿色航迹遍及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份、130多个县(市)、300多个播区,辐射和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飞播,绝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种子从机舱到大地不过几十米,但是要想让种子真正在大地安家,生根发芽,不仅需要一系列科学规划,更考验飞行技术。

大多时候飞播起降跑道是临时修建,起降难度大、风险高。有一次,葛克宏机组执行飞播任务返航时,黄沙呼啸而来,眼看就要将飞机吞没。当时载油量不够因此飞向其他机场备降,而即将着陆的野外机场,跑道很短,三面环山,情势十分紧急。狂风中飞机强烈颠簸,飞行员葛克宏努力控制飞机,蹬舵修正航线。在第一次尝试降落失败后,他第二次对准跑道艰难降落,飞机停下时,机头离跑道尽头只有20多米。

战风斗沙39载,他们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技术苛刻等困难,成功处置复杂天气中多种险情。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飞播的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与地方林业部门共同多次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

在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行员们都珍藏着一瓶自己曾经播撒过的种子,也将种子文化深深植根在自己的心中。沙拐枣具有抗风蚀、抗干旱的特性,它激励着飞行员勇敢面对一切困难挑战;沙棘的枝条匍匐生长,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仿佛就是飞行员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生动写照……一位“老飞播”捧起种子告诉记者:“我们播撒种子,还要学种子的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要学种子扎下根,不要像沙子一吹就跑。”

2020年7月,空中航行指令师张建刚即将到达停飞年龄,他整理出自己36年的飞播心得,把“绝活”和经验都留在大队。而让青年飞行员受益一生的则是他像种子一样扎根奉献的精神,他对年轻飞行员说:“种子里有梦想、有希望、有力量,把自己的根扎进泥土里,就一定能播出更多绿色。”

航迹创奇迹,荒山变青山。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39年矢志播绿助脱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奋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不仅将种子撒向大地,也将奋斗的精神播种进人们的心田。

奇迹的创造靠的是奋斗的力量。飞播是挑战大自然的艰苦战斗,是对官兵技术和意志的双重考验,没有迎难而上、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是无法应对这项艰巨挑战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39年战风斗沙,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不退缩,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敢于吃苦、甘于奉献才能成就不凡的事业。

奇迹的创造靠的也是坚持的力量。很多时候,成就壮举的关键不在于豪气冲天的肇始,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来不得急功近利,而是要靠执着和韧劲。

飞播事业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奋斗者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只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凝聚起无数奋斗的激情和力量,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3

肖文儒,人如其名,文质彬彬,谈吐儒雅。工作38年,他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救出被困群众1000余名。

“我多深入1米,就对井下多了解一分,营救成功概率就会大一分”

从1983年工作起,肖文儒就与矿山结下不解之缘。

“老队员塞给我一个氧气呼吸器,能不能从事故里出来,全靠它了。”被分配到山西大同矿山救护大队的头半年,肖文儒天天苦练,最终能闭着眼用几十秒把呼吸器装好。

肖文儒难忘当时矿井救援的艰辛,“那真是冰与火的淬炼!”有一回,某矿区着火,肖文儒披上稻草编织的袋子,浇透凉水,冒死进火区打密闭墙。火区,是80多摄氏度的高温;大巷,是彻骨的冷风,他和队友抱着砖头,顶着极限温差,进出数十趟。

从业多年来,肖文儒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命悬一线。20多年前,肖文儒带队赶到一处积存煤粉、巷道自燃的煤矿现场,他刚用水冲开煤层,火光就“噌”地一下蹿出来。

火、煤尘、狭小空间……短短几秒钟里,他快速意识到一个可能的危险——二次爆炸。“不好,快趴下!”一瞬间,火焰爆燃,吞噬了矿井。

尽管氧气稀薄,肖文儒和队友仍紧紧趴在地面上,举起水枪,持续灭火。“要是当时没果断趴下,或停止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回忆,他时常会梦到那些穿行在火海边缘的场景。

他的记忆中,有无数次亲历的生死关卡——2018年,辽宁某铁矿炸药爆炸。肖文儒当晚在井口附近指导救援,直到天亮后才发现自己被废墟中散落的炸药、雷管包围着。

他的记忆中,有队友英勇牺牲的遗憾——1987年,山西某煤矿火灾,一位队友在井下打密闭墙时,迷失在浓烟中,意外撞掉氧气呼吸器,最终倒在井下。

然而,在井下焦急等待的矿工兄弟,以及在井口等待的矿工家属,让他不忍放弃这份工作。从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再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一路走来,肖文儒对于应急救援的坚持从未改变,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的斗志不减反增,“我多深入1米,就对井下多了解一分,营救成功概率就会大一分。”

“应急救援任务耽误不得,我必须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

儿子上小学时,曾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一年里,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现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只打包好的行李箱,“应急救援任务耽误不得,我必须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

参与应急救援38年,他难得主动休两次假,一次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一次是做心脏支架手术。“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

2017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时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总工程师的肖文儒,火速赶赴现场。长时间疲劳加暴晒,他的血压已经升高,感到头晕目眩。“你的身体还能扛得住吗?”从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姐姐拨通了他的电话。但他就着凉水吃了几片药,还是硬撑了下来。

肖文儒的手机里存满了救援现场的照片,心里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队赶赴新乡,连轴转了12天。“为了群众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过那么多苦,只说这一句话,却让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写‘大’,这就是肖文儒。”谈起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二级巡视员孙国建说。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他出现在救援现场,大家心中就有了底气。”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副处长戴其浩说。

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肖文儒指挥救援的案例,曾被外媒称为“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被称为“救援奇迹”。

奇迹从何而来?来自于多年如一日的辛苦钻研。工作38年,肖文儒记录救援事故经验40多本,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并不断创新探索将矿用石膏、计算机、正压氧气呼吸器等“新工具”用于矿山救护。为规范救援保障安全,他还组织制定技术操作规程、紧急出动安全措施等,使抢险救灾有章可循。

“跟肖总工出差,是我们最荣幸的事,也是年轻同志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协调部乔天楷说。

今年1月,在山东栖霞市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中,肖文儒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11名矿工被困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实属罕见。更棘手的是,该矿岩层复杂,现场布置的4个施救钻孔推进困难。一筹莫展时,肖文儒当即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一子落而满盘活。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原本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月17日13时56分,“生命通道”终于打通!最终11名矿工被成功救出。

“在应急救援中,建议是否科学可行,最为关键。肖文儒总比别人多想一层、先做一步,让救援有‘双保险’甚至‘三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处长张安琦说。

2019年10月1日,肖文儒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登上“众志成城”方阵彩车,肖文儒不禁热泪盈眶:“作为应急救援队伍中的一员,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4

在今年受表彰的278名“最美奋斗者”当中,92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陈俊武荣登榜单,这位和石油冶炼技术多项“中国第一”相关联的行业开拓者,用七十年砥砺奋进,书写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坚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时代楷模”陈俊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来参阅。

学习“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于10月7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是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煤化工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为新中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70 年。他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通过媒体报道,网站学习,我对陈俊武的事迹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先进事迹和他所彰显出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崇高品质感染着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必须向陈俊武同志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践行。

一、学习陈俊武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

初心就是情怀。陈俊武一直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先进人物,早在1993年,中国石化就在全系统开展了学习陈俊武活动。陈俊武所在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对陈俊武精神的学习弘扬活动多年来从未间断。无论是陈俊武的哪一种精神,都饱含着对党、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都始终贯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主题。正是像他这样的一大批科学家推动中国石化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使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有了坚实支撑。他用毕生努力践行初心使命,树起一座精神丰碑,成为国家的英雄、发展的脊梁。我们只有把学习陈俊武与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才能把陈俊武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二、学习陈俊武同志爱党报国的家国情怀。

陈俊武热爱祖国、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以身许国70载,成为共和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70年来,中国从依靠进口“洋油”发展成为炼油,陈俊武功不可没。他用专注和情怀,诠释了科技报国的精神,谱写了改革创新的篇章,引领了弘文励教风尚,彰显了高风亮节。

三、学习陈俊武甘于奉献,永不停歇的精神。

陈俊武年近80岁时,还坐着火车上铺出差,今年,陈俊武已经92岁高龄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周刷卡上班3天。别人都心疼他的身体,他自己却不在乎,一辈子都笃行石油报国。曾经有人送给陈俊武一袋枸杞,被他拒绝了,因为枸杞和“苟且”谐音。他不愿苟且,不愿坐享其成,这位一辈子走在时代最前端的老人,从不停歇,不能停歇。在甲醇制烯烃装置取得成功之后,很多人觉得他这么大年纪了,是该功成身退享清福了,但是他偏偏不,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他常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

“时代楷模”陈俊武学习心得

陈俊武院士获授“时代楷模”称号以来,我市广大党政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关注陈俊武事迹、学习陈俊武精神,纷纷表示要以陈俊武院士为榜样,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初心使命,沉下心来工作,立足岗位奋斗,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贡献热血和力量。

按照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队统一安排,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团委书记曾祥龙和同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学习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深刻感悟了陈俊武院士与祖国共成长的家国情怀。他说,作为交通警察,一定将学习践行陈俊武院士崇高精神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七策治堵”工作要求,忠诚履职,创新实干,全力打赢交通秩序治乱治堵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出行奋力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陈院士的很多东西,常人是学不来的,但人人都可以学他的精神、他的品格。”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新闻宣传科科长孙怀真表示,将以陈俊武院士为榜样,坚定初心信仰,坚守责任担当,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为全市市场监管事业和洛阳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榜样就是方向,榜样就是力量。”市统计局副局长、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李国强说,陈俊武院士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尤其值得统计工作者学习。他说,统计调查是治国理政之基。作为一名统计工作者一定践行好统计“实事求是、据实统计,以统计数据高质量服务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初心使命,更勤奋、更务实、更主动、更深入、更高效地投入工作,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贡献应有之力。

今年以来,宜阳县检察院把“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全院性”工作来抓,做好“办准办好案件、依法规范办信、开展延伸服务”三篇文章,切实把问题解决在信访人家门口,受到群众好评。该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卢致远说,陈俊武院士始终把事业发展放在首位,把公道正派记在心间,矢志创新,追求极致,值得全体检察干警深思细照、持久学习。下一步,他们将树立“办信也是办民生”工作理念,把“小信封”作为检视检察工作大问题的一面镜子,用法、用心、用情解决好来信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学习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的感悟

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曾开创炼油工业的多项“共和国第一”。

他,曾两度进入煤制油领域,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

他,潜心石油替代能源战略研究,在国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项目建设中担负着技术把关重任。

他就是有着63年党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92岁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陈俊武。

初 心

70年来,陈俊武孜孜以求,带领团队创造石油炼制领域多项“共和国第一”。鲐背之年,他依然坚持每天准时到办公室,查阅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直到前不久,他才听从大家的强烈建议和家人的再三劝告,减为每周一、三、五上班。

“您90多岁了还坚持工作,您的动力来自哪里?您的初心是什么?”洛阳一群“90后”青年看望陈俊武时问道。科学家的语言,总是那样精辟。精神饱满、一头白发的陈俊武不假思索地说:“国家需要!”

陈俊武祖籍福建长乐,1927年3月生于北京,17岁考入北京大学化工系,大学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让国家石油工业强大起来,就是我的初心。”1949年12月,陈俊武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工作,可他偏偏费尽周折只身来到条件较差的抚顺人造石油厂,当了一名技术员。

他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我将永远对抚顺怀着眷恋,抚顺留下了我美丽的梦想……”

当时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为了尽快让工厂恢复生产,他一头扎进车间实行技术革新,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油渍斑斑……

当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我国东北局势骤然紧张。有些人找各种借口离开了抚顺人造石油厂。23岁的陈俊武临危不惧,奋斗在技术革新一线。有一天,陈俊武在车间工作时不慎一氧化碳中毒,头晕,恶心。同事们劝他休息两天,他不听,第二天一早爬起来直奔车间。

1969年底,根据国家需要,陈俊武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至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并一步步成长为单位负责人。

正是在陈俊武的带动下,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抚顺走来,从竹园沟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功进军国际市场、建功“一带一路”。

69岁那年,陈俊武出了车祸,骨盆粉碎性骨折,腹腔内大出血,昏迷10多个小时、多次病危,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这段治疗时间,可把陈俊武“憋”坏了,刚痊愈就投入工作。他总说:“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正是这种以科学报国为己任的坚定情怀,促使陈俊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32岁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64岁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6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71岁获评河南省科技功臣、88岁斩获国家通用项目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对于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完全可以回家颐养天年。可是他说他是国家的科学家,只要身体允许,就一定要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工作。”陈俊武的助手、78岁的陈香生边说边帮院士整理一摞厚厚的打印出来的国外产业资讯和相关技术资料。这几年,他一直在研究碳减排等重大战略问题,不断学习新领域知识。

守初心,92岁的陈俊武说:“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我个人经历过战争危机,经历过车祸病危,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为国家需要而奋斗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匠 心

1949年底,22岁的陈俊武只身来到“煤都”抚顺,选择了最艰苦的石油炼化岗位,也有了他长达近70年的石化情缘。

1951年7月,抚顺人造石油厂恢复生产。不断的革新、不断的成功,使陈俊武在青年科技人员中脱颖而出。1956年,陈俊武担任石油部新成立的抚顺设计院工艺室副主任,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9年,我国发现大庆油田,但当时国内炼油技术落后,急需独立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

1961年冬季,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一切从零开始,陈俊武带领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和小组成员们加班加点工作的同时,还要忍受饥肠辘辘的煎熬。陈俊武说,科学报国,就是要有牺牲精神。期间,陈俊武受国家科委选派赴古巴考察学习原油炼制技术,当他1963年2月结束考察回国时,带回了密密麻麻记满了学习心得的20多个笔记本。

“科学的真理把我诱惑得太苦了。我把如锦的年华都投入到无底的深渊,痴心的求知使我与人群隔绝,使我成为孤独者。生命的意义全寄托在没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这是陈俊武在大学日记里的一段话,在设计这套装置的时候,他为了从原油中炼取更多的优质汽油,费尽了心血。

1965年5月,我国第一套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投产成功,“第一朵金花”终于灿烂开放!这“第一朵金花”,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尽管实现了零的突破,但陈俊武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来到了大庆炼油厂,继续对装置进行优化比较。

1988年,陈俊武设计的上海炼油厂新型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这套融合多项新工艺技术的装置标志着我国炼油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1990年,这套装置模型先后被送到北京和莫斯科展览,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一致认可。大家称赞,这是工业装置,也是艺术作品,是现代科技与美学意识的融合,又是智慧和意志的结晶。这是中国的杰作!也是陈俊武院士匠心的体现。

作为一位炼油工程专家,他似乎已功成名就,那些经他指导设计的矗立在祖国各地的炼油厂和装置,就是记载他成就业绩的丰碑。但他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化工业。陈俊武有句名言:“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中求解。”他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形形色色问题都阐释清楚不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成了他的一个“癖好”。

公 心

知陈俊武者,莫过于他的助手、78岁的陈香生。

陈香生心思缜密、责任心强。只要是陈俊武交代的事项,他从来都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可这次,陈香生推推拖拖就是不办。原来,陈俊武很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以前忙,没时间。前段时间,他的上班时间减少为每周3天,想约上陈香生来一场“私人旅游”。

旅游没有问题。问题是,陈俊武明确提出:不能动用公家一车一人一分钱!出于安全考虑,陈香生没有答应陈俊武的要求。但是,陈香生以及院士身边的同志们再一次被陈俊武的公心之举感动。

陈俊武是一个事事出于公心的人,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尤其是在科研上,敢于坚持己见,敢于说不。

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俊武带队研发了新型的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不料成果应用时遭到强烈质疑。在方案审查会上,赞成、反对两种意见对立,否定之声基本是:“有可能出事故。”每一项改革创新都会伴随质疑和猜测,只有信念坚定、一心为公的人,才能顶住压力、勇往直前。陈俊武激动地站起来,用一系列准确的数据证明不会出现大家所担忧的安全等问题。最后,陈俊武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如果出了问题,拿我陈俊武是问!”

作为石化领域的科学家,陈俊武经常受邀参加一些项目的评审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活动。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提前看到研究报告材料。不然他会拒绝担任评审专家或组长工作。有一次,国内一家工程公司请陈俊武把关项目,仅可行性报告就装了一大箱。陈俊武极其认真地审阅、核算,对比国内外数据,整个办公室快被图纸铺满了。在后来的评审会上,国内外专家对陈俊武的专业数据之精准、改进意见之具体,无不叹服。当然,被陈俊武推倒重来的项目、成果也不在少数。陈俊武说:“不‘可行’就是不‘可行’,专家组就是要替国家负责!”提携后学、甘当人梯,是晚年陈俊武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这个“甘”字。陈俊武从公司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和同事合作编写了多部专著,把石油化工规律性知识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后人。

从1992年开始,陈俊武连续多年从公司青年工程师中选拔学员,加班加点、见缝插针给他们讲课。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分文不取。他想要的是:“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再爬高一层,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永无止境,从社会的获取只能适可而止。”陈俊武说,“国家已经给了我足够的待遇……”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5

政法学院田新朝:黄大年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从他身上我有三点学习体会。一是学习他胸怀大局的信念,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普通民众的命运融为一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二是学习他献身科研的信念,以“拼命黄郎”忘我的工作激情、只争朝夕的学术精神,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取得一系列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重要成果。三是学习他教书育人的信念,因材施教,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着眼于国家和民族未来几十年发展的需要来培育人才。在黄大年精神的激励下,我将把个体微不足道的一滴水,融入到国家事业的时代洪流中,为我校“申硕更名”工作作出最大的努力。

文学院汤天勇:黄大年身上折射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深省,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

美术学院胡绍宗:黄大年的事迹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很强敬业精神和责任心的人,要做一个有很强正义感和爱心的人,要做一个有浓厚人文情怀和善良的人,更要做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物理与电信学院杨树林: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勇于担当,做像黄大年同志一样的好老师,时刻把责任放在心上,主动学习和创新教学科研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阮志军:我们要将个人的实际行动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个人最大的才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工作中做出最好的成绩。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李竟才:我们应该向黄大年老师学习,立足本职岗位,不忘初心,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新作为,出新成就,为中国梦努力奋斗。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刘志:作为一名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深受鼓舞,我们要不忘嘱托,牢记使命,为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就像黄大年常鼓励后辈所说的那样:国家如此重视科技创新,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条件,要努力准备好,加油干啊!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6

吴蓉瑾常被人叫作“云朵校长”。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学校做信息化建设,开办了“云课堂”,开发了“云手表”。可她的学生们有更朴实的理由,因为她就像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一朵云。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位“云朵校长”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上海教育电视台记者日前来到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对这位“云朵校长”进行了专访。

在吴蓉瑾的朋友圈里,每天都会很准时地看到几条消息——“爱的学校”和“爱的走廊”,吴蓉瑾说,每天打卡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定。从实习开始,吴蓉瑾就一直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任教,她很喜欢在学校里和孩子们相处的感觉,吴蓉瑾说:“用句大白话讲,能量满满!”

情感教育是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特色,尽管身为校长的吴蓉瑾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她始终坚持每周都为同学们上情感教育课,吴蓉瑾希望能够教会孩子们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们以健康积极的情绪去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曾经,吴蓉瑾的一只眼睛因发炎导致红肿,学生们都看到了,于是就有学生在当天的晴雨表中写道“小白兔的眼睛长到吴老师的脸上去了......我真希望小白兔的眼睛快点好,不要影响我们吴老师那样漂漂亮亮的样子”,吴蓉瑾认为只有经过情感教育浸润的孩子,才能够写出这么富有情感的句子。

情感教育课程是如何在家长群体中获得理解和支持的?吴蓉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曾经有位学生写了篇文章,提到他爸爸的袜子很臭,家里唯一可以站起来的袜子就是爸爸的袜子,在文章的最后,这位同学说“爸爸经常出差,不太有时间陪我,常常几天闻不到爸爸的脚臭味,不知道为什么我很不习惯”,这一句的情感流露,让他的爸爸妈妈理解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除情感教育之外,信息化教育是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又一特色,吴蓉瑾表示,每一个小孩身上都有一个穴道,如果能够找到这个穴道,那孩子一定会被激发出来,但是如果找不到,那孩子可能就会被埋没,现在借助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使是相同的结果,技术也能帮助我们发现不同的过程,进而了解孩子们不同的学习品质和不同的学习能力,更快地找准他们的穴道,做到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潜能。

“信息化”常常被认为是冷冰冰的词语,但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信息化”被赋予了温度,这温度源自于吴蓉瑾校长对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关注,源自于她对学生的爱。吴蓉瑾介绍,在新生培训的三天时间里,她会不断地把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脸对应起来,通过眼睛看、脑子记,不断地强化,这样一提到这个孩子,他的形象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吴蓉瑾说:“我把人家的24小时活成了我的48小时,时间压缩在里面,但是我觉得很幸福,尤其是看到家长,他们看到你记得孩子的激动......小孩子拿起电话来,我就知道他是谁,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做老师的不就享受这些吗。”

时代楷模事迹的心得体会篇7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的杰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立足本职奋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瑶说:“徐振明同志转业后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和忠诚。”吉林省教育厅思政处干部张天一说,作为徐振明同志的家乡人,要深入开展向徐振明同志学习的活动。

吉林省白山军分区政治部原副主任毕绪增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以孙景坤老人为榜样,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孙景坤同志甘于奉献、甘于清贫、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波表示。

在孙景坤的家乡,辽宁省丹东市金山镇山城村召开学习孙景坤英雄事迹座谈会。村民于淑梅说:“孙景坤老人是我们村的榜样,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迹讲给儿孙听。”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两位老英雄学习。”河南省平舆县人武部政委曹英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