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打赢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2-12-16 作者:couple

我们在写心得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的思路梳理好,写心得可以让自己学习到的新知识得到巩固,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谋打赢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谋打赢心得体会6篇

谋打赢心得体会篇1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让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是人的职责,是我们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有责任的担当精神,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脱贫。要认真贯彻省、市、县相关政策,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政策,加大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推动作用。

要强化党建保障。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措施,应该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扶贫干部,特别要做到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加强第一书记工作,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要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市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比较难、农村整体发展较慢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加以解决问题。

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促进特困户脱贫。针对无劳动技能的特困户,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帮扶,应该整合农村闲置空房,保障让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实施十大救助制度政策保障对特困户的救助救济。同时要以“两轮驱动”促进农村同步发展。针对我市偏远地区农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同村同院落与建卡贫困户差距不大的临界贫困户,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区域攻坚”两轮驱动战略,既能大力解决水、电、路以及增收产业等区域共性问题,又可以切实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农户个性问题,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共同发展。

谋打赢心得体会篇2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这几年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年。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党和国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确实有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大批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一点“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民以食为天”,谁敢说“三农”不重要?

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地区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更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不是外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还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是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贫困群众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让他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独特”的向往,再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贫。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

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种的是粮食,需要的是知识。“希望工程”堪称精神扶贫的起点。那张“我要上学”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满脸都写着“渴望”。20多年过去了,助学助困有了更为平等、自立的“作业本公益计划”,这个民间公益项目,面向中西部贫困中小学生,以学生个人的写作本换取爱心认助,改变了单向的经济和物资资助模式,鼓励孩子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完成一学期的日记,来换取每学期的爱心认助款。这种交换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谋打赢心得体会篇3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防控成绩,巩固防控战果,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是在综合当前国内国际疫情防控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而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还需要在“小”字上下功夫,做到以“小”见“大”,推动疫情防控工作走向全面胜利。

在护好“小人物”中汇聚战疫“大力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许多平凡的人用看似微小的努力,拼出壮丽的英雄图景,以点点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了战疫之路,令人动容。这里边有辛勤的快递小哥,有逆行的货车司机,有执勤的公安民警,有扎守的社区工作者,有质朴的农民……为了隔离在家的人能正常收到货,为了一线防控物资能正常供应,为了把好交通关口,为了守好群众“家门”,他们坚守岗位、勇毅逆行、无私奉献,用平凡的行动筑牢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离不开这些“小人物”的奉献,我们必须呵护好这些平凡的“守护者”,通过出台政策,制定针对性举措,努力让吃苦者不吃亏、让受累者减减压、让实干者得实惠,用实实在在的关爱,汇聚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磅礴力量。

在保好“小企业”中扛起发展“大担当”。在各类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虽然“小”,但十分重要,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供应力量,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循环。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受疫情影响相对更大,因为持续停产停业,许多中小企业直接面临着存亡考验。这个时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扛起责任担当,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帮助其渡过难关。各地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出台金融、税收、用工等各方面政策,引导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要抓好激励政策的落地落实,避免“只喊口号不发糖”,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用工、行政审批等各方面存在的困难;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将疫情中被抑制、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在做好“小事情”中彰显为民“大情怀”。“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厚植为民的“大情怀”,着力办好群众关注的各项“小事情”。要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在帮扶项目开工、贫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扎实抓好就业工作,紧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在拓展就业空间、稳定在岗职工等发面持续发力,托稳百姓“饭碗”;要扎实抓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群体的帮扶力度,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要扎实做好春耕工作,保障好种子、农药等农耕物资的供应,同时,要保障好农产品等生活物资的正常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护好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我们必须在“小”字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小事情”,认认真真处理好各个“小细节”,为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谋打赢心得体会篇4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不能止于“摘帽”。脱贫摘帽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不能一“扶上马”就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还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广大干部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决胜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要求。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松,我们要切实做到“四个不摘”,为老百姓“送一程”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决胜贫困和奔小康“齐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摘”帽“不摘”责任,拉紧思想“防滑链”,压实主体职责。摘掉“贫困帽”,不等于“船到码头车到站”,尤其深度贫困地区,一旦干部“打道回府”,贫困就有可能“卷土重来”,致扶贫工作退回“原点”。各级政府、广大扶贫干部要拉紧思想“防滑链”,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压实帮扶主体的帮扶责任。要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排查达标、参与实施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推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户到村;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减贫战略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定期走访对接贫困户,想方设法协调解决群众困难,以强化脱贫攻坚主体担当意识,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摘”帽“不摘”政策,转动扶持“驱动轮”,确保稳定脱贫。脱贫摘帽可能“一时”,却难保“一世”,要保持扶贫成果的连续性,就要时刻“长缨在手”,做到应扶尽扶,防止政策“急刹车”,影响脱贫“成色”。在攻坚期内,要坚持现有标准不放松,做到不脱离实际、不虚假脱贫;要保持原有政策不动摇,对摘掉的“贫困帽”继续施以产业、就业、健康、金融等扶贫政策;要完善兜底保障不遗漏,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要在主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对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跟进研究,让脱贫政策更接地气、更为精准,让手中之“缨”更加“锋利”,更加“趁手”,确保将政策的“顶层设计”落细落实,实现稳定脱贫。

“摘”帽“不摘”帮扶,拧紧致富“增压阀”,鼓足发展后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只是第一步,要实现致富的高标准,除了责任不松、政策不减,还要做到帮扶不退,要确保攻坚期内驻村工作队伍不撤、帮扶关系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加压加力,保证脱贫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要重点关注已经实施的扶贫项目,对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资金需求等实施项目化管理,防止贫困户因项目不可持续而返贫;要拓宽后续产业项目,针对贫困户发展需求加大精准培训,利用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帮助做好产销对接,延伸产业链;要聚焦主责、用情用力,夯实扶贫脱贫基础,鼓足贫困户发展后劲,争取早日奔康致富。

“摘”帽“不摘”监管,织密效能“监督网”,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监管机制和信息预警建起来,帮扶措施才能跟得上。要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建立全覆盖临界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大数据平台共享,做到脱贫返贫实时掌握;要强化扶贫项目监管,让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入库、让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增收、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要用好巡查考核的“指挥棒”,以抓落实、促攻坚的工作导向压实主体责任,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化督查指导,真正让脱贫政策落实到位、脱贫工作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谋打赢心得体会篇5

2019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都为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努力着。而脱贫攻坚战它不因疫情的发生而停下脚步,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这致使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必须有必胜的信心,我们要战“疫”不松劲,战“贫”不歇脚。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习近平强调,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习近平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中央财政要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各级财政也要保证脱贫攻坚的资金需求。要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已经实现稳定脱贫的地方,各地可以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战疫又战贫,两场硬仗一起打。面临着双重考验,我们要有信心也有决心,共克时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这两场阻击战、攻坚战,奋力夺取战疫和战贫“双胜利”。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疫情防控尚处于关键期,不能松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进行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努力克服不利影响,在巩固既有脱贫成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扶贫脱贫工作,倒排工期,压实责任,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特殊时期更加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迎难而上、开动脑筋想办法,创新方式研究问题、难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确保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

谋打赢心得体会篇6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篇重要文章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高度,这块木板就是这只桶的短板。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际,还要花大力气抓好“补短板”这项工作,为完美收官“铺路搭桥”。

补齐“精神短板”,在疏通思想上发力。脱贫攻坚越是深入,就越要攻克坚中之坚、解决难中之难,补齐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当前,一些人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些人存在畏难情绪,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这是都是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短板”问题。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首要的就是立起奋斗之志,补齐“精神短板”,始终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克服焦躁情绪、懈怠心理。要不断加强价值观引导,宣传好、解释好党的政策,弘扬劳动光荣、奋斗光荣的时代新风,走进贫困群众心里去改变他们传统保守的思想,让他们转变观念、鼓足干劲,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树立起他们自己也能站起来的信心。

补齐“感情短板”,在真情实感上出招。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锤炼党性的内在要求。脱贫攻坚道路上需要我们的帮扶干部真心投入,也需要我们的困难群众真诚接受,共同绘制感恩、奋进、圆梦的“同心圆”。一方面,要把贫困群众当亲人。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点滴,将他们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把亲情体现在细微之处,在群众困难时送去及时雨,跟困难群众一起干农活、一起过节气、一起学政策、一起唠家常;另一方面,把贫困群众当朋友。戒掉官腔、放下架子,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跟困难群众一起核查问题、一起抓好问题整改、一起抓产业、一起圆心愿,通过与群众真交心、交真心来加深感情、赢得支持。

补齐“实干短板”,在一心为民上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容不得半分虚假、注不得半点水分,必须不折不扣地兑现。聚焦脱贫攻坚短板,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始终干在工作第一线,砥砺奋斗、大胆实践、锻炼作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优先方向,紧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锲而不舍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补短工作,用“牵牛牵鼻子”的准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人之一我之十”的干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鼓作气、连续作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只有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才能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短板”是通往全面小康路上的关卡,不打通补平,就会影响小康成色。任务紧迫,时不我待。必须用好大气力、下好真功夫,咬定目标、实干苦干,补齐脱贫攻坚短板,跑赢“最后一公里”,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更圆满、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