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学习大家在写心得时一定都有着理性的思考,小伙伴们在平日里一定都有养成定期记录心得的好习惯,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疫情的思考与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1
群众“过好年”背后是干部“过好关”
近日,“就地过年”一词走进大众视野,就地过年本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力举措,然而个别地方却曲解政策、层层加码,将返乡乡友“一拒了之”。春节自古以来便是游子归乡、阖家团圆的佳期,如何让群众“过好年”是检验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力水平的必答题,也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一道必过关。
就地过年——服务不打折,留人又留心。就地过年是防止疫情大面积传播的重要方法,既事关个人生命健康,又关乎抗疫全局。为此,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暖心政策,用别样“待客之道”留客,让他乡也充满了故乡温暖,赢来网友连连点赞。四川商务厅“一系列部署、一揽子活动、一篮子供应”三个一保障群众安心过年;山东济南发放1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鼓励外地员工就地过年;浙江义乌出台17条政策,推送就地过年福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又面面俱到,但政策再好,关键是要落实。广大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执行者,要周全考虑异乡过年的诸多难题,确保社会公共服务不中断、不打折,让就地过年的“异乡人”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感受到温度、温暖与温情,方能真正留人又留心。
返乡过年——政策不加码,放行又放心。倡导就地过年,绝不是禁止返乡,加强疫情防控,绝不能搞成“一刀切”。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明确提出“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等6项要求,强调疫情防控不能层层加码。回家过年是我们抹不去的情结和对团圆的企盼,各地干部务必结合本地防疫要求,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理性对待低风险区返乡乡友,做好防疫登记,强化宣传引导,给“绿码”放行,让游子放心。而不是把加强变加码,把“一封了之”“一拒了之”当成执行政策的“硬核举措”,让千里奔波、思乡情切的乡友们寒了故乡情,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碎了团圆梦。
错峰过年——错峰不错过,安业又安心。或迫于生计,或为梦远行,不管游子身处何方,城市的车水马龙终究抵挡不住游子思乡的情切。千百年来,除夕团圆、共吃年夜饭的文化情结始终羁绊人心,然而疫情当下,春运当头,就地过年与回家过年似乎让人陷入了两难之境。其实,对大众而言,那浓烈的“年味”并不复杂,或许就是华灯初上时厨房里的叮叮当当、饭桌上的唠唠叨叨、电视机前的嬉嬉闹闹罢了。由此可见,就地过年与回家过年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打工人”呼吁的“年假调休”“错峰过年”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路径。冷静思考,只要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何时归家不是过年呢?
以心换心,方能留人留心;以情动情,方能共行共情。面对让群众“过年好”这道关,广大基层干部还需多一些人之常情的理解和善解人意的关怀。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2
商务楼宇大厦是“两新”组织人员“集聚地”,商务楼宇大厦工作站是街道、乡镇党(工)委联系“两新”组织的桥梁和纽带。笔者感到,商务楼宇大厦工作站抓好“两新”组织疫情防控工作,是职责所系、刻不容缓,必须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按照街道、乡镇党(工)委统一部署和组织部门具体安排,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坚持“三抓三到位”。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3
疫情防控:把握“三个准” 杜绝“一刀切”
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要求各地疫情防控不能“层层加码”,不能搞“一刀切”,痛批“层层加码”“一刀切”是“懒政”行为,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一种浪费。
识别准:人员摸排要精准。人员精准摸排是疫情防控的前提,是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疫方针的关键。各地要搭建好有效摸排体系,做到上下信息畅通,部门数据互通,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入户走访摸排”“督促返乡人员主动报备”“做好重难点场所、区域人员流动登记”等方式,确保数据摸排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摸排出来的人员要严格按照境内境外、省内省外、是否中高风险地区、是否重点行业从业人员等界定标准以及有无健康绿码、核酸证明等,进行有效区分,做到从容有序应对,从源头开始做好防疫工作。
措施准:政策适用要准确。为了确保疫情防控不出纰漏,结合地方实际适当推出一些“硬核”举措无可厚非,但在党和国家既定政策上擅自加码,看似“成本低”“成效快”,实则是在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力,更不利于下好全国防疫“一盘棋”。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能蛮干瞎干,要用心用情,按层次施策,真正区分好“非必要不要返乡”与“不准返乡”的区别,理解好“禁止返乡过年”与“提倡就地过年”的差异,不将居家健康监测、居家隔离和集中隔离故意混淆,更不能在时间长短上“做手脚”。政策用得对,人民才会更满意,才能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共同抗“疫”。
关心准:关怀保障要到位。疫情防控需要全民参与,政府关心人民,人民必会支持政府,秉持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理念,将关怀保障落实到疫情防控的每个环节,加强对各方人员情况了解,掌握好自身底数,劝导在外人员非必要不返乡、不流动,对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返乡人员,当地政府应及时建档关注,及时了解生活状况,做好心里疏导和思想工作。各地政府要全面了解辖区内因疫情受影响的“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生活状况,做好生活兜底保障工作,单位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大对滞留在外、未返乡人员的关心关怀力度。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全面落实好“四方责任”,让疫情防控多点“温度”。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4
?我们值得被认可】
近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本是应各自居家隔离的时刻,但有些海外青年仍然吃喝享乐开party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不认可。而相比之下的中国青年,不得不说,确实表现出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从古至今,中国青年一直值得被认可。
中国青年,年少有为。伟大的儒学创始人孔子23岁时就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以仁施教,霍去病英姿飒爽的少年英雄,17岁就以八百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斩首匈奴两千余人,勇冠三军,获封冠军侯,21岁率军向北疾进两千余里,,长驱直入匈奴腹地五千余里,匈奴北遁,从此漠南无王庭。之后历代军人都以封狼居胥山作为军人的最高荣耀。岳飞精忠报国的不屈战士。19岁应募参军,这位伟大民族英雄在其辉煌的军事生涯中,抵抗金军二十年而无一败,堪称常胜将军。
中国青年,立志救国。近现代史上,17岁的梁启超,就勇于抛弃旧学,投入康门,逐渐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尚在求学的孙中山因目睹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毅然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即立下为中华崛起之读书的豪言壮语,毛泽东主席大学时间就敢用油漆桶鞭炮在猴子石保下长沙城,在中国人被戏称为东亚病夫时就能够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继而是在在这场追求民族独立的战争中,那无数数没有留下姓名却为祖国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少年战士。
中国青年,救死扶伤。2020年的新冠肺炎又催生了一批批无名英雄,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既不是什么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也不是什么政治家,而是一群白衣天使。他们之中更是主要以90后大军为主,这个数据让好多人大吃一惊,不外呼其他就因为因为在世人眼中,90后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一代,娇贵的很,可是这次疫情可谓是让90后彻底逆袭,因为他们一批又一批舍小我为大家,一次又一次地奔赴前线,主动冲锋在全国抗疫战场,这样的担当精神令人看到希望。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5
这是一场“没有看客的战疫”,人人都是“主角”。每日动态化通报疫情病例数据不断增加,真实地反映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性、致命性特征,其人传人的传播途径、一定死亡率的事实深刻告诉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每个人都可能被感染,成为传染源,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没有看客、没有观众,没有设定“配角”,每个人都是在这场战争不可或缺的“主角”。当下,全国的“疫”战形势取得了积极向好的转变,有的地方没有发生病例,有的地方长时间也没有出现新的病例,造成有的人抱有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把“不出门,不聚会,出门戴口罩”抛在脑后。须知,疫情面前,人命关天,不获全胜决不能轻言成功,每个人必须始终如一做好防范,坚决防止死灰复燃。
这是一场“没有死角的战疫”,处处都是“一线”。局部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局部也就没有整体。这场疫情最开始是由0到1,再由1演变发展到现在的局面,假如没有当初第1个病例的发生,没有个别地方出现疫情,也就不存在目前传染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局面。在这场战役中,没有“世外桃源”,没有安稳的避风港,一味的消极回避,不敢勇于直面问题、解决困难,终于只会被病毒消灭。面对疫情不可怕,只要措施科学、防范得力,做到不吃野生动物、定时测体温、进行网格化封闭管理、有情况及时报告、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等,始终战在第一线,哪里有矛盾就解决矛盾,哪里有需要就冲在哪里。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党员都是“尖兵”。只有全国各地都取得战疫的胜利,才是真正实现全面胜利。要有攻城拔寨的战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毅力,彻底消灭疫情。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深入到农村、社区一线,走进群众中,同疫情做斗争,对出门集聚的要及时劝散回家,对不戴口罩的要及时劝阻佩戴好口罩。同时还要就服务好复工复产,全力做好务工人员就业、企业安全生产、春耕春种、群众生产生活便利,用行动诠释初心使命,成为疫情防控的排头兵、攻坚克难的尖刀连,使党旗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6
在疫情形势持续向好的态势下,全力做好复工复产和经济发展成为首要任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完成目标就必须统筹处理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打好统筹推进的“组合拳”,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越是这个关键时候,越要稳住向好的防控局面,统筹防疫和发展两个“基本面”。战“疫”还在进行时,这就要求我们“防”的意识不能减,“控”的举措不能松,对外要筑牢防线,狠抓境外疫情输入这个新问题。我国内部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境外疫情的扩散蔓延带来了新的风险。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修炼内功”,落实外防输入重点任务,完善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和入境人员核查机制,确保航空运输、口岸检疫、目的地送达、社区防控形成闭环;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分享救治和防控经验,向疫情严重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增强紧迫感,精准施策,努力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审时度势,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经济,并将“精准施策”的理念贯穿始终,从系统部署“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到“以省域为单元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从上下游生产各环节中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到消费、投资、外贸各领域政策齐发力,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为推动经济社会运行走向正常轨道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要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就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实干才是硬道理。一方面,基层防控还要用更实的举措,巩固成果,拓展战果。特别是在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要继续落实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基本原则,干部要继续“沉下去”,社区关口要“严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另一方面,复工复产要用更实的办法,加速推进,提质增效。从现实来看,复工复产不是单打独斗,要着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出实招。比如物流配送、用工需求、销售终端等等方面都要打通“经脉”,让各个层级的企业齐步走、共发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疫情的思考与心得篇7
让“就地过节”和“回家过年”都有温度
2021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春节能不能回家团聚,牵动着无数在外游子的心。从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强调,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能层层加码和“一刀切”,不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让“就地过节”和“回家过年”更有温度。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局势依然紧张,国内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交织的特点,春节期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势必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一旦失守,其代价颇为巨大。为了让各地区群众安心地“就地过节”,各地区都出台了一些暖心政策,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现金补贴留住员工“就地过节”,有的地方工会推出了年货免费寄回家活动,还有的地方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过一个欢乐中国年。这些举措,都让“就地过节”变得更有温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让低风险地区的人员能安心回家过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明确强调,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政策,是为了尽可能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而不是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并对北京以外的省份,提出了“六个不”的疫情防控要求。这些疫情防控政策的出台,为低风险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回家过年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是,疫情防控面前,不论是“就地过节”还是“回家过年”,提高疫情防护意识是重中之重。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春节期间自觉减少聚集和外出,严格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离”等疫情防控要求,对各类疫情防控措施多一些配合,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
疫情无情人有情。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周全安排,就一定能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钢铁长城,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年,迎来疫情防控的春暖花开。